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会被谁吸引

标签:
心理 |
分类: 心理常识 |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爱是被看见。
依恋是婴儿和养育者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对于大部分婴儿来说,依恋连接的另一端是母亲。
大卫·瓦林说:我们需要另外一个人的心智,用来了解并且“成长”出我们自己的心智,通常这个人就是我们的母亲,可见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对于婴儿来说是多么重要!
婴儿最开始从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上,从一个温暖安全的空间,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时候TA是充满恐惧和无助的,他最迫切的需要就是被母亲看见,并且被温柔呵护。
当婴儿被母亲看见,并且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安抚,那么婴儿就对母亲产生了最初的依恋,婴儿也就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初的安全感。温尼科特说过我们应该做一个“足够好的母亲”那么什么是“足够好的母亲”呢?
足够好的母亲,不仅仅只会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还会选择性的挫败儿童的需要,足够好的母亲最开始几乎会完全满足孩子的需要,比如在孩子出生后的几周内,母亲和婴儿是完全融合的一种状态,母亲会关注婴儿的任何举动。
这个时期的 妈妈把自我功能借给了婴儿使用,妈妈处于一种对婴儿高度敏感的状态,妈妈的这种“原始母性关注”给婴儿提供了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让婴儿的自恋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个时期的婴儿觉得世界是围绕自己转的,饿了,只要一哭就又奶水到嘴里,冷了,一哭,就有温暖的被褥盖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长大,足够好的母亲就会根据婴儿日渐增长的应对困难的能力而逐渐减少对婴儿的顺从,足够好的母亲会通过关键过渡期逐渐减少对儿童需要的回应,这样的母亲就成功地鼓舞了儿童地自主性。
相反如果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哭了总是不能够被及时地安抚,饿了也得不到及时地喂养,那么婴儿对这个世界不信任的种子就被深深种下了,很可能在孩子以后的人生当中,TA会出现信任方面的障碍,她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都是有问题的。有的因为从小缺乏安全感,那么成年之后就去各种关系种寻找。
再来说说依恋。人的一切关系都是从最开始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开始的。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一位英国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他就是非常著名的鲍尔比。他对婴儿的依恋行为做了很多研究,因为在二战时期,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早年跟母亲关系中断的儿童。他发现这些儿童早期跟重要养育者的分离对他们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
首先,儿童会对这个分离做出非常强烈地抗议,会以各种方式去反抗这样的情形,但是无论当他们怎么抗议,都无法再见到重要抚养人的时候,这些儿童逐渐会陷入一种绝望的状态,最后会变得完全抽离,这个时候儿童会表现出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的一种状态,然后陷入到自己的内在幻想世界里。而且这时候儿童的性格,表情都会出现一些异样的变化,这些儿童也会对生活缺乏乐趣,没有活力,情绪也会变得非常难以管理的状态。
可见,依恋就是一个人最初的情感基础,成人婚恋关系种的情感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婴儿的依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矛盾型。
成年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应。相信我们都有听到有人说:我明明知道老公是爱我的,但是我就是特别担心他会出轨。我明明很爱对方但是就总是,又想靠近,但是又回避。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依恋模式在影响我们的爱情关系。
很多成年人在构建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候,总是期望对方无条件地满足自己,并且希望不要自己开口表达,就能知道自己心理想什么,者就好比一个婴儿对妈妈的期待,越是从小没有得到母亲很好照料的人,在长大后越渴望得到理解,看到,和接纳。当然另外一点是上面已经说到的了,儿时和母亲之间形成的依恋类型,会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健康人格模型的第一阶段是宝宝在0~1岁的时候,这个阶段是建立基本的信任和不信任。”
而宝宝的依恋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在1岁~3岁之间。婴儿将会拥有什么样的依恋人格,跟妈妈的引导和照顾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安全型依恋的人,以信任他人,与他人保持亲密为特点,他们既能悦纳自己,也能接纳,信任和欣赏别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极的评价,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既不会回避,也不会担心被抛弃。
他们会有同情心而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真诚的袒露自己的心声,遇到困难了,能够积极地寻求帮助。跟安全型人谈恋爱也会觉得很轻松,他们一般都能和另一半平等,独立相处,而不安全依恋的人,就会更容易控制和怀疑对方。
鲍尔比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身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结,直到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配偶恋人之间的依恋,朋友之间的依恋。
研究发现成人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其实跟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生理课表征。
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和成人恋爱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都有亲密私人性的身体接触。当不能亲近自己想亲近的人的时候,内心会感到不安。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在6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之后的人生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的重复。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了人生脚本的概念与之相呼应,伯恩把人生脚本定义为:“潜意识对一生的计划。”
这个规划在童年时被父母亲所强化,根据生活中得到的经验,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
关于潜意识和命运,荣格也有类似的说法:“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却称之为命运”。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哪些人,而我们又会选择跟什么样的人过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性格和熟悉的依恋模式,而性格在童年时形成,选择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
因此,一个人与母亲关系,会影响甚至决定TA未来的亲密关系,比如他会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