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听话未必是坏事
(2022-06-04 14:17:28)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心理咨询 |
分类: 亲子教育 |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你还记得你的青春期吗?那时总是莫名的失落,常常被无以名状的忧伤笼罩。
现在,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你却认为他们有吃有喝生活优渥,应该是无忧无虑,快乐洋溢!一旦多愁善感就是无可理喻?
其实,所有人的青春期都是一样的,充满着忧郁的色调。这种忧郁,是青春期特有的特点,也是每个人必然所经历的。
记得我刚上高一的时候,突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不喜欢说话了,不喜欢和其他人疯闹,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很忧郁,仿佛雨中的孤单落在了失落的我的身上,总想看一些伤感的诗歌、音乐。回家也是待在自己的房间,偶尔写写日记,发发呆,想象自己不被人理解的情怀,用一个专门的大大的本子,记录歌词和伤感的文字,封存自己忧郁的小心思......
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很朦胧又很有氛围,莫名其妙的就是开心不起来,当时我的父母都很疑惑,他们不知道我怎么就变成这样:“本来,我以为她这个年龄是无忧无虑的,整天都应该开开心心的,孩子嘛,不像咱们成人进入社会,哪有那么多的烦恼。”显然,他们忘记了,当他们小时候青春期时,也是有很多忧愁的。
莫名的忧郁可以说是青春期的代名词。因为青春期是一个不断“丧失”和“闭锁”的阶段。不仅表现显著,涉及面广,而且强度递增,常常会引发或轻或重的人格障碍,影响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影响身心健康和发展。
那些善于处理情绪的孩子,通过向别人倾诉发泄,将忧郁情绪化解出去了,不知道如何梳理发泄情绪的孩子,将这种消极的情绪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形成了闭锁状态,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
一般来说,青春期生理成熟在先,心理成熟在后。这种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得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必然会给青春期孩子带来种种困惑与矛盾,产生各种不安的复杂心理。
生理与心理发育的不同步的差异越来越大,由这种不平衡产生的矛盾不断加剧,这些貌似成年的人,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来为因生理成熟产生的种种困惑解难释疑,无法合理地为自己减轻心理的重负,于是便呈现出沉默、静思、独处、烦躁等表现。
其次,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摆脱对成人的依附顺从关系,向独立自主的方向转化,开始了社会人的角色。
在很早以前,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就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
青春期是个反抗的时期,这决定了在应对自己的反抗倾向的同时,还要极力维持和保护与社会的正常关系。
青春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
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
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个人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
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走上叛逆之路,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这种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试图成为她自己。
这样来说,好孩子似乎比叛逆的孩子好。
然而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叛逆来,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要自己来。
他们只是为了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走向独立。在18岁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他们开始大致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也意味着他们终于基本上成年了。
有了这个“自我”,他们就会有比较强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不需要监督也能有很强的动机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标。
然而,那些过于好的“好孩子”,他们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强,一直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而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甚至严格抑制孩子的“叛逆”。
这样的话,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
这就会造成叛逆期的推迟。有些孩子到了大学甚至结了婚才出现强烈的叛逆心。
这些孩子从小看起来,一直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们长大后,往往活得很不快乐,因为他们活的不是自己的意志,而是按照父母与周围人的期望而活。
这导致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内心常常感觉疲惫,因为缺乏内在的动力,都是被外力逼着走。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很多父母只让孩子听话,不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由于他们觉得自己有经验,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才是孩子长期所需求的,所以,总是忍不住要代替孩子做选择。
曾奇峰说: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作主,那么就无异于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如果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那么,这些决定越正确,窒息感可能就越强。尽管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他的生命激情却越来越低。
武志红说:
太听话的“好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的努力不是发自自己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
这种刻意的努力,是强迫性的努力。父母要督促他们,他们也要经常督促自己,才能继续努力下去。
曾经就有一位很听话的女孩自杀了,她在遗书上写道:“我不快乐,一直以来也不快乐,我似乎觉得缺了点什么,但我说不出是什么,那使我不安和痛苦。
这里的“缺了点什么”,很可能就是生命激情的缺失。
胡慎之说,如果孩子比较叛逆,你起码不用担心她会想到自杀,因为叛逆的孩子一般会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反,如果孩子非常听话,那父母倒是应该有所担忧。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达愤怒,而好孩子则容易将愤怒憋在心里,最终攻击自己。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相反,父母应对此有所警觉,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减少他的依赖。
一个能够做自己,经常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恣肆而灵活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能够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