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病了,孩子才会有问题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心理咨询 |
分类: 亲子教育 |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有时会以患病来维持一种家庭功能,父母为了孩子的心身健康,而暂时达成共识维持假象和和平。殊不知这种和平假象,就像是吸毒上瘾,会让孩子因此迷上得病而不自知。
“一个家庭里,不是系统构成了问题,而是问题构成了系统。”----西蒙
当一个家庭病了,一定会有一个成员,把家庭的病症表现出来。
脆弱的孩子越是想要扮演好拯救家庭的角色,帮助父母,家庭的不良状况越会持久不变。
当孩子承受不了压力,而把自己变成“问题儿童”,则可能唤醒父母去关注家庭。
孩子的症状是在维持一种家庭功能。疾病对家庭有一种很强的扰动力,每当夫妻的恩怨积攒到一定的强度,婚姻开始不稳定时,孩子的问题就会出来替夫妻泻火。
有一所学校发通知要求学生家长一起观看纪录片《镜子》。
这个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在央视教育与法制频道分三集播完的纪录片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讨论。它让问题少年说出了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纪录片一共只有三集,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家庭的许多问题都是相互依存的,这些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加强化才得以形成,在这种循环互动中,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已经非常不明显且难以被描述。
家庭和各种社会系统一样,有自己存在、运行的规则和需求。
家庭需要一对关系良好的父母,只有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运作正常,他们才能安心抚养孩子,孩子才有机会健康成长。
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佳,家庭中的成员就会被迫做出不良的适应,利用自我防卫来保护自己。
这些即时、自动的防卫方式,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
也就是说,孩子借着自己的问题行为,来维系整个家庭的平和,他们宁可成为“问题儿童”,也要为家庭带来一些帮助。
他们往往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许多父母因为孩子的行为偏差而来求助,他们往往意识不到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家庭出现了问题,而把焦点和矛头指向孩子。
在接受多次心理咨询之后,渐渐了解到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行为问题,是为了拯救父母的婚姻。
心理疾病(长期积累导致生理疾病)、行为偏差(多动、暴躁、饮食失调、网恋、早恋、辍学、逆反、自卑、自大、忧郁、精神分裂等),永远不是单独的、个人的现象。
往往是因为家庭本身生病了,有行为问题的某一成员,只是病态家庭的“发言人”、“代理人”而已。
当孩子出生进入原生家庭系统,成为家庭系统三角关系中的一角后,孩子也会成为父母关系的焦点。
家庭系统中缺席的角色,会有人自动补缺,这个人往往是孩子或孩子中的一个。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
“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
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与其说是探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这部纪录片教会了双方如何去和解。就像孩子们在培训结束时,为父母朗诵的诗:“我是一面镜子,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我们相信父母都爱孩子,因为那份爱所以我们有了对爱的方式的理解,爱的方式决定了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
而这些不一样的互动方式成为了孩子不一样的内在解析,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信念与价值观,孩子的人生就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轨道。
因为心理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诉求,要改变不良的现实,如果我们主动去迎合这些改变,疾病就成了多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