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妈炒饭记

分类: 亲子教育 |
打火,倒油,打散鸡蛋,倒入鸡蛋液,看着鸡蛋液在油温中涨出大大的气泡,熟练的翻炒,还要把鸡蛋捣成小块,然后盛入碗中。
再次倒入少许油,稍候,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玉米粒、胡萝卜丁、豌豆、火腿肠丁,葱花(视心情而定)。简单翻炒后,放入前一日蒸好的米饭。这些米饭通常都是盛在玻璃碗中,放入冰箱,等待做炒米饭。
炒米饭---我儿子最爱的一道食物。米饭倒入炒锅之际,也是我的烦恼开始之时。我很疑惑那些成块的米饭在炒锅内为什么总是具有超强的凝聚力。
他们那种拆不开打不散的精神极好的激活了我的强迫特质,我也要把自己追求完美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我尝试过早点放盐,尝试过淋上少许水,遗憾的是我都没有成功。
所以我会更用力的去攻克那些越来越小但是也越来越坚硬的米饭块。在我最疑惑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发射核导弹也不能把他们拆散。
我用锅铲横着拍、竖着捣、侧着压,有些勉强会散开,但通常会有糟糕的结果出现,因为大力一定出奇迹。
用力过猛常常会崩出去众多米粒,更有甚者,在杠杆定律下直接跳出锅外。
耳边嗡嗡的抽油烟机声,手里锅铲与炒锅亲密接触的咣咣声、嚓嚓声,还有那些难以名状的令人心烦意乱的各种声音,伴随着米饭粘在锅底逐渐弥散开的糊味儿,让我做出第一个重大改革。
先是把那口看起来高级无比的高颜值炒锅换成绝对不粘底的麦饭石炒锅,再把看起来冷冰冰拿起来沉甸甸的不锈钢锅铲换成颜色柔和、质地温和、轻盈的硅胶锅铲。
这一改革确实解决了米饭糊底的问题,部分消除了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但是核心问题依然横亘在眼前。看着那些冥顽不化的米饭块,有看到珠穆朗玛峰雪山的绝望。
第二项的改革是重拾信心,在米饭下锅前就用勺子进行分割。
可冷藏过的米饭确实很难分开,用勺子划拉着心里还愤愤不平,秦始皇当年干嘛统一六国,让每个人各自为营该多好!
当然,心里还隐隐懊恼,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旷世豁达之人,让米饭块自由存在啊!(好一个沮丧的妈妈)
这个炒米饭的过程就在自我斗争和内心冲突的伴随下持续着----直到我发现了不同!有一次,炒饭的前奏工作依然如故,米饭下锅那一刻,听到小狗在厨房门外搞出动静。
这狗狗不知哪里习得的武功,觅得了孩子的一本练习册,很惬意地在厨房门外抓、咬、啃、扯、拽。估计猜测到我要全神贯注的和米饭军团作战,所以放胆搞破坏。
听到异常声音,我冲出厨房,此情此景,当然是不由分说地要抢夺练习册。那狗狗身形敏捷,快速的在茶几底下和餐桌底下游移切换。
我的围追堵截作用不大,尤其是餐桌下面的情况更复杂:六把椅子二十四条腿,加上餐桌四条腿,把这28条腿当成竹林,玩儿起凌波微步。
因为我的追捕,更让狗狗兴奋不已,以为我在和他玩游戏,跑的更疯狂。一番混战之后,我顺手抓起孩子弃之不用的金箍棒,在武器的助力加持下终于搞定了狗狗,狼狈地抢回了练习册。定神想起炒米饭还在锅中。
冲进厨房时,万幸,没有发生恐怖的冒烟儿情况,我又要靠我自己重整河山了。
手起铲落。咦,怎么这么容易?发生什么了?
如此简单?再试一下。
真的好简单---米饭块儿好听话好顺从,像讨巧的孩子一般温顺,像吃饱的狗狗一样慵懒,不再密不可分,不再筑起攻不可破的万里长城,不再做任何挣扎。
前所未有的顺心顺意,接下来的炒米饭流程就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这个偶发的不同颇有科学家的灵光闪现。
我突然醒悟:长久以来我都在自己身上用力,我要更换锅铲,我要变换方法,我要调心态克制不耐烦,我要做自我突破......
总之我都在用上帝一般的角度来思考事情,想控制事态按我想要的方向发展。那次和狗狗的意外之争,给了外界环境发挥作用的机会,给了米饭块发挥自我力量的空间。
当锅内温度上升的时候,米饭块吸收炒锅的温度,逐渐升温,米粒之间原本粘结的力量下降,米饭块儿自身就可以逐渐分散开来。
而我等不及外界环境发挥作用,忽略米饭块内部的力量,拼命在自己身上用力,借此来推进事情的发展,像极了那个揠苗助长的农夫啊。炒米饭过程的转变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上。
很长时间以来,我就是忽略孩子内在成长的动力,只能体会焦虑,并在焦虑的推动下做出各种选择和决定,比如要按我的意思来背书,要按我的标准来学习,要按我的计划来成长,要按我的兴趣来娱乐等等。
脑海中的画面就是一个拼命给种子浇水、施肥、光照,再浇水、再施肥、再光照的农夫,从不愿意等待,也不愿意思考种子成长的内在力量。
这个思考让我沮丧,也令我震惊,当然也有一些欣喜。所以,现在的炒米饭流程是这样的:打火,等待;倒油,等待;打散鸡蛋,倒入鸡蛋液,等待;看着鸡蛋液在油温中涨出大大的气泡,平缓的翻炒,把鸡蛋捣成小块,然后盛入碗中。
再次倒入少许油,等待;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玉米粒、胡萝卜丁、豌豆、火腿肠丁。平缓翻炒后,放入前一日蒸好的米饭。等待,缓慢翻炒,等待......
再次倒入少许油,稍候,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玉米粒、胡萝卜丁、豌豆、火腿肠丁,葱花(视心情而定)。简单翻炒后,放入前一日蒸好的米饭。这些米饭通常都是盛在玻璃碗中,放入冰箱,等待做炒米饭。
炒米饭---我儿子最爱的一道食物。米饭倒入炒锅之际,也是我的烦恼开始之时。我很疑惑那些成块的米饭在炒锅内为什么总是具有超强的凝聚力。
他们那种拆不开打不散的精神极好的激活了我的强迫特质,我也要把自己追求完美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我尝试过早点放盐,尝试过淋上少许水,遗憾的是我都没有成功。
所以我会更用力的去攻克那些越来越小但是也越来越坚硬的米饭块。在我最疑惑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发射核导弹也不能把他们拆散。
我用锅铲横着拍、竖着捣、侧着压,有些勉强会散开,但通常会有糟糕的结果出现,因为大力一定出奇迹。
用力过猛常常会崩出去众多米粒,更有甚者,在杠杆定律下直接跳出锅外。
耳边嗡嗡的抽油烟机声,手里锅铲与炒锅亲密接触的咣咣声、嚓嚓声,还有那些难以名状的令人心烦意乱的各种声音,伴随着米饭粘在锅底逐渐弥散开的糊味儿,让我做出第一个重大改革。
先是把那口看起来高级无比的高颜值炒锅换成绝对不粘底的麦饭石炒锅,再把看起来冷冰冰拿起来沉甸甸的不锈钢锅铲换成颜色柔和、质地温和、轻盈的硅胶锅铲。
这一改革确实解决了米饭糊底的问题,部分消除了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但是核心问题依然横亘在眼前。看着那些冥顽不化的米饭块,有看到珠穆朗玛峰雪山的绝望。
第二项的改革是重拾信心,在米饭下锅前就用勺子进行分割。
可冷藏过的米饭确实很难分开,用勺子划拉着心里还愤愤不平,秦始皇当年干嘛统一六国,让每个人各自为营该多好!
当然,心里还隐隐懊恼,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旷世豁达之人,让米饭块自由存在啊!(好一个沮丧的妈妈)
这个炒米饭的过程就在自我斗争和内心冲突的伴随下持续着----直到我发现了不同!有一次,炒饭的前奏工作依然如故,米饭下锅那一刻,听到小狗在厨房门外搞出动静。
这狗狗不知哪里习得的武功,觅得了孩子的一本练习册,很惬意地在厨房门外抓、咬、啃、扯、拽。估计猜测到我要全神贯注的和米饭军团作战,所以放胆搞破坏。
听到异常声音,我冲出厨房,此情此景,当然是不由分说地要抢夺练习册。那狗狗身形敏捷,快速的在茶几底下和餐桌底下游移切换。
我的围追堵截作用不大,尤其是餐桌下面的情况更复杂:六把椅子二十四条腿,加上餐桌四条腿,把这28条腿当成竹林,玩儿起凌波微步。
因为我的追捕,更让狗狗兴奋不已,以为我在和他玩游戏,跑的更疯狂。一番混战之后,我顺手抓起孩子弃之不用的金箍棒,在武器的助力加持下终于搞定了狗狗,狼狈地抢回了练习册。定神想起炒米饭还在锅中。
冲进厨房时,万幸,没有发生恐怖的冒烟儿情况,我又要靠我自己重整河山了。
手起铲落。咦,怎么这么容易?发生什么了?
如此简单?再试一下。
真的好简单---米饭块儿好听话好顺从,像讨巧的孩子一般温顺,像吃饱的狗狗一样慵懒,不再密不可分,不再筑起攻不可破的万里长城,不再做任何挣扎。
前所未有的顺心顺意,接下来的炒米饭流程就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这个偶发的不同颇有科学家的灵光闪现。
我突然醒悟:长久以来我都在自己身上用力,我要更换锅铲,我要变换方法,我要调心态克制不耐烦,我要做自我突破......
总之我都在用上帝一般的角度来思考事情,想控制事态按我想要的方向发展。那次和狗狗的意外之争,给了外界环境发挥作用的机会,给了米饭块发挥自我力量的空间。
当锅内温度上升的时候,米饭块吸收炒锅的温度,逐渐升温,米粒之间原本粘结的力量下降,米饭块儿自身就可以逐渐分散开来。
而我等不及外界环境发挥作用,忽略米饭块内部的力量,拼命在自己身上用力,借此来推进事情的发展,像极了那个揠苗助长的农夫啊。炒米饭过程的转变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上。
很长时间以来,我就是忽略孩子内在成长的动力,只能体会焦虑,并在焦虑的推动下做出各种选择和决定,比如要按我的意思来背书,要按我的标准来学习,要按我的计划来成长,要按我的兴趣来娱乐等等。
脑海中的画面就是一个拼命给种子浇水、施肥、光照,再浇水、再施肥、再光照的农夫,从不愿意等待,也不愿意思考种子成长的内在力量。
这个思考让我沮丧,也令我震惊,当然也有一些欣喜。所以,现在的炒米饭流程是这样的:打火,等待;倒油,等待;打散鸡蛋,倒入鸡蛋液,等待;看着鸡蛋液在油温中涨出大大的气泡,平缓的翻炒,把鸡蛋捣成小块,然后盛入碗中。
再次倒入少许油,等待;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玉米粒、胡萝卜丁、豌豆、火腿肠丁。平缓翻炒后,放入前一日蒸好的米饭。等待,缓慢翻炒,等待......
后一篇:追光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