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正念拥抱愤怒

(2021-01-09 15:29:55)
分类: 团体活动
以正念拥抱愤怒

愤怒的“结”

我们的意识中存在许多痛苦、愤怒与挫折的障碍物,称为“负面心行”或“结”它们捆绑我们,阻挡了心灵的自由。

当有人侮辱我们,或对我们不利时,意识就会开始产生负面心行。这时,如果你不知如何解开并适时转化,它便会在心里停留许久。等下次又有人对你说出同样的话,或做出同样的事,负面心行就会愈来愈强大。只要内心存有痛苦的“结”与障碍,负面心行就有驱使我们的力量,能控制我们的行为。

慢慢地,一段时间后,就很难转化与解开这些结,也无法改变已经固化的心行,梵文称之为samyojana(“结”),意思是“固定成形”(crystallize)。因此,我们必须照顾负面心行,藉由禅修解开心结,使内心获得转化与治疗。

发泄只是训练你的攻击性

愤怒是种负面的心行,它使我们受苦,所以得尽力去除它。心理学家喜欢这种说法;“把它从你的身上赶出去。”他们说这是“发泄愤怒”,就好比让烟雾弥漫的屋子能通风一样。有些心理学家会告诉我们,当愤怒生起时,就去打枕头、踢东西,或到森林里大声呼喊,好好地发泄一下。

记得小时候被禁止说一些脏话吗?父母不让你说,因为它会伤害别人,并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因此,你必须到树林或某个偏僻的角落,清楚而大声地把这些话说出来,如此才能发泄内心压抑的感觉,这也是一种发泄愤怒的方式。

以打枕头或呼喊来发泄愤怒的人,其实只是不断地重复与强化愤怒。当他们以打枕头来发泄时,其实正在培养很危险的习惯,培养一种攻击性。相反地,当愤怒生起时,我们应该以正念的能量来拥抱它。

温柔地对待愤怒

正念并非用来打击愤怒与绝望的,而是要觉知愤怒与绝望的存在。所谓对某件事保持正念,是去觉知当下此事正在发生。正念是一种能量觉知当下所发生的每件事的能力;当你心想:“吸气,我知道愤怒正从心中生起;呼气,我要对愤怒微笑。”这并不是压抑或打击的行为,而是觉照的行为。一旦我们能觉知自己的愤怒,就可以用正念与柔情拥抱它。

当房间十分寒冷时,我们会打暖炉让暖气送出。这时冷气无须离开,房间就能暖开。冷空气其实是被暖气所拥抱了,它开始慢慢地变暖,两者之间并无冲突。

我们也要以这种方式练习照顾愤怒。当正念觉知愤怒时,是觉知它的存在,接受并允许它存在。正念就如大哥,他不会压抑弟弟所受的苦,只会对弟弟说:“小弟!我在这里陪你。”他会把弟弟拥入怀中安慰,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修行。


觉察、拥抱、接纳正念的能量

正念的第一个作用是觉察而非攻击。试着对自己说:“吸气,我知道愤怒正在心中浮现。你好,我的小愤怒!”然后吐气说:“我会好好地照顾你。”

一旦觉察到自己的愤怒,就要去拥抱它,这是正念的第二个作用,它是令人非常愉悦的修行。我们不但不打击情绪,还要细心地照顾它们,如果你知道如何拥抱愤怒,事情就会开始有转机。

这就好像煮马铃薯,当盖上锅盖,等水煮开了,还得让它在炉子煮上至少二十分钟,马铃薯才会熟。愤怒就是一种马铃薯,而你不能生吃马铃薯,对吗?

当他人有困难时,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正念支持他们。当孩子正被情绪淹没时,可以握着他(她)的手说:“亲爱的,深呼吸!跟着妈妈(爸爸)一起吸气、呼气。”我们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练习行禅,轻轻地牵她的手,一步步地帮助她冷静下来。当你把正念的能量传给孩子时,她就可以很快地冷静下来并拥抱自己的情绪。

阳光心理特邀河科大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杨喜山教授来给我们讲述“正念疗法”。赶快参与我们的学习吧,让正念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吃饭、走路、工作等等;

杨喜山带领老师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五病区主任、洛阳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治疗师(C0307011400149),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杨喜山教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实修和研究20年,师从王绍璠和洪文亮等禅师,从禅宗修持中领悟到正念的真谛。

在西方正念疗法正式于2011年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和学术交流。

目前已经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10年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用能够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精髓的正念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并开始积极推广正念疗法。

团体设置

团体时间:本周六(1月9日)下午4:00~5:30
团体地点:洛阳市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洛龙区龙门大道436号帝都国际城2号楼305室)
报名方式:微信(xlzxyg04)0379-63911995

本次团体为公益性质,费用全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