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洛阳心理师蒋庆伟
洛阳心理师蒋庆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432
  • 关注人气:1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很抱歉,我没法一直爱你

(2020-08-28 15:19:12)
标签:

阳光心理

情感

教育

健康

育儿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我只对事不对人。

经典场景就是:

妈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跟孩子说:我只是不喜欢你这个行为,我只是针对你的成绩,但妈妈是爱你的。

妻子在抱怨老公的时候,跟老公说:我只是不喜欢你经常陪客户晚回家,我只是针对这个,不是不喜欢你的工作。

你可能在想只是在针对事,就事论事,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把事和人区分开来真的那么容易吗?

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啊,你否定了别人的事,怎么能说没有否定他这个人呢?事和人是连在一起的。

你否定了孩子的成绩,就是否定了他这个人。
你否定了老公的工作,就是否定了他这个人。
你否定了老婆的家务,就是否定了她这个人。


有个人跟你说“我只是感觉你有点胖,但我还是喜欢你这个人”,你试试什么感觉?

很难接受是吧?


可很多爸爸妈妈在批评、打完孩子后总是喜欢说:“爸爸妈妈批评你、打你是因为我爱你,是为了你好,等你以后就会明白的”。

这句话对孩子完全没用,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安慰自己,维护形象。说这话的父母无法接受内心深处此刻不爱孩子的自己,所以要掩饰下,伪装下。好继续维持自己是个有爱的父母的形象。

这其实很残忍:你伤害了孩子,还要孩子觉得你很有爱。

这种父母说起来有些可恨,可另一方面又觉得很可怜。

可怜之处在于,他们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要求是“我要一直爱孩子,要在所有时候都爱孩子,要在所有事情上都爱孩子。他们可能意识不到,但意识不到不代表不在践行。

证据就是:当他们不能陪孩子的时候,想起来就会内疚。比如说因经常加班、外地工作等现实原因不能常陪在孩子身边。

即使在身边陪着,有时候也会责怪自己陪孩子不够专注、不够耐心,责怪自己对孩子的世界没有兴趣。

有时候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特别生气,会忍不住打、骂、说教、不理他,甚至想把他塞回肚子里去。然后又自责自己这样不对,太残忍。


你所有的自责,都在说我应该爱。连起来就是,你要求自己在每一刻、对每一件事都要爱。

没有父母能做到所有时候都一直爱孩子,你要学会的,就是原谅自己的有限性,并教会孩子:我们爱你,但不是所有时候都爱你。

当你在关系里因感觉到不被爱而生气、伤心、愤怒的时候,也是如此,在你潜意识里对对方的要求就是:你要绝对爱我。

但是很抱歉的是,没有人能一直爱你,也没有人能做到在所有事上都爱你。同样你也是,你也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爱一个人。

我们总以为爱是永恒的,不变的。实际上爱并不是我们从文学中学习的那样,永恒不变,只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想象。

爱是变化的,是碎片的,爱在有的时候发生,有的事情上发生。爱在另外一些时候就会没有,在另外一些事上就没有。


作为人,我们会有自己的喜爱风格,有自己想操控的事情,希望世界按照自己渴望的样子发生,这是人类活着的本能和意义所在。

当对方不能符合我们期待的时候,我们那一刻就是更爱自己,而非更爱对方。希望对方能改变,配合自己,而非如他所是。当你不被满足的时刻,你就是不想爱他。当他不被满足的时刻,他就是不想爱你。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规律就是如此。有的地方爱,有的地方不爱。有的时候爱,有的时候不爱。没有人会一直爱你,但你会经常被爱。

这不正是爱的伟大之处吗?

有人爱的时候,接受并享受他的爱;没人爱的时候,学会独立并爱自己,这样的爱对我们来说才是最舒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