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么把孩子一步一步养成仇人的?
“我对孩子掏心掏肺,孩子却没心没肺”
“我真的是不敢打不敢骂,怕他冷怕他热,这么小心翼翼地养孩子,为什么孩子现在这么烦我?”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她们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在《小欢喜》的最新一集里,乖乖女英子选择跳桥,让无数网友泪崩。跳桥前,妈妈还是不解地问“你为什么非要上南大啊!”而英子也终于脱口而出那句肺腑之言:“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http://m.xlzxyg.com/uploads/allimg/200623/1-200623093S6251.jpg
爸爸在旁边指责地说:“不能这么说”,妈妈的脸上写满受伤的表情。
英子到最后只能归罪自己:“我配不上您给的爱,我成为不了您希望的样子!”
这段亲子关系,从开始看起来的表面和谐,到最后,变成了这样双输的局面。
热评第一的话,道尽了多少孩子内心的苦,也引起数万网友的共鸣,的确,“为你好这三个字太沉重了”。
http://m.xlzxyg.com/uploads/allimg/200623/1-200623094109443.jpg
毫无疑问,宋倩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妈妈。
她曾是重点中学的老师,为了更好地陪伴女儿,毅然辞职,去做了时间更自由的补习学校老师。
日常是对女儿饮食起居无微不至的照料,还担起给女儿补习功课的任务。
但她对女儿的爱,也带着很强的控制感。
她对女儿的生活,可以说是全方面的管理。
饮食方面,杜绝任何不健康饮食,豆浆油条不健康,火锅上火,外面餐厅的不卫生,通通不许吃。大清早生吃海参、每天各种药膳汤,强迫女儿吃各种她不爱吃的东西。
http://m.xlzxyg.com/uploads/allimg/200623/1-200623094316364.gif
学习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为了方便她时刻监察女儿的动态,更是改造房子,做了一个透明窗。
但每当女儿想反抗时,她一句“妈妈是为你好”,就轻松驳回。
这种以爱为名的绑架,真的隔着屏幕都让人感觉到窒息。
她就是我们常说的直升机妈妈,常常盘旋在孩子的上空,去掌控一切。
对这样的妈妈而言,她们对孩子过度呵护的背后,往往是一个父母定制的“清单式人生”。
http://m.xlzxyg.com/uploads/allimg/200623/1-200623094451H1.jpg
父母已经为孩子设定好了人生之路,对孩子来说人生的任务是,只需要把清单上的事做好。
孩子没有玩耍的时间;他们的时间被作业、测验、兴趣班、与各种未来成败攸关的活动填满;
这样长大的孩子,筋疲力尽,在高分的焦虑和沮丧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会想“这样的人生最后究竟有没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种过度控制和保护,传递给孩子一个可怕的讯息:“嘿,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最终让孩子丧失了发展自我效能的机会。
自我效能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是孩子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功而建立起来的自尊感,远胜于通过父母赞美建立起的自尊。
它需要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做更多思考、规划、决定,行动、期望、应对、试验、犯错、梦想以及体验。
“关注孩子”
前段时间我去朋友家吃饭,见到朋友的妻子和孩子相处模式。
那是一个傍晚,已经6点多,儿子一身臭汗地回家。男孩子嘛,看着一身狼藉也知道不外乎就是打篮球,追追跑跑。
回到家妈妈直接把他拉到角落,开始“审犯人”般的质疑。
“去哪玩了?”“跟谁在一起玩的?”“你们玩什么了?”
儿子逐一回答,妈妈得到满意的答案后,才放儿子去冲澡。
到了吃饭的时候,妈妈还是不停地“关心”孩子:
“现在都立夏了,你还穿着卫衣,赶紧去换衣服。”
“哎呀,吃打卤面得多放卤,要不然不好吃。”
“绿色蔬菜、绿色蔬菜,说了多少次让你多吃青菜!”
“昨天给你的钱,是怎么花的,买了什么了,说我听听。”
虽然在席间也有不少和我们几个朋友之间的闲聊,可是她却总能回到儿子身上,对儿子投以360度的注视和关心。
按理说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被妈妈一直絮絮叨叨,一定会觉得很烦。可是这个孩子却只是低着头吃饭,除了“嗯”“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别的反应。
http://m.xlzxyg.com/uploads/allimg/200623/1-200623095045G1.jpg
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失去了主动的活力和生机。
她觉得这个孩子叛逆,可我却看到孩子身上比叛逆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他已经几乎不再反抗,连自我意志都已经几乎消失,做自己的意愿都已经被赶走,本是活力四射的男孩变得老气横秋。
相比于孩子,可能家长才是更需要帮助和改变的那个。
过分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到底是谁的需求,是孩子真的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吗?
看起来是在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父母需要去关心孩子来证明自己是个好家长,需要通过控制孩子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想要让自己的爱有发力点,那就只能拼命抓住孩子。那么,父母会选择如何与孩子建立链接呢?
一般会选择“挑毛病”“密切关注”的方式,证明自己在付出,在爱着孩子。
父母肯定不是恶意的,很可能他们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所以他们会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不再吃自己吃过的苦。
意识里是在关心孩子,潜意识里是在关心自己“内在的小孩”,那个没有被足够关注过的自己。
这种爱真的让人不忍心责备,可也确实如尖刀和毒药,具有杀伤力。
http://m.xlzxyg.com/uploads/allimg/200623/1-20062309543B31.jpg
是父母和孩子的相伴成长
做为《小欢喜》的编剧,黄磊说,这部戏讲的是父母的成长。我想,这也是这部剧打动人心的关键点。
明白了孩子的成长不能错过;但已经错过了,就尽力去弥补,比如季杨杨的父母,英子的爸爸。
明白了不能用爱来绑架孩子;就学会一点点还给孩子自由的空气,比如英子的妈妈。
明白了不能一味体罚责骂孩子;就一点点去赋予孩子平等和尊重,比如方一凡的妈妈。
为人父母的责任真的太重,也许不管怎么做都不能保证完全正确的。
但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是“更好的方式”。
教育的最佳路径,是父母和孩子的相伴成长。
就像剧中的台词:“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家长的问题”。
父母想解决孩子身上的难题,其实就得从自身入手。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辅导》中阶课程招募中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辅导的6个关键议题:
Topic 01:如何和孩子沟通
1、如何说,孩子更愿意听?
2、如何听,孩子更愿意说?Topic 02:如何和孩子谈学习
1、考试焦虑
2、注意力不集中
3、学习动力不足
Topic 03:如何和孩子谈交友
1、和父母的关系
2、和异性的关系
3、在公众场合说话紧张、脸红
Topic 04:如何和孩子谈游戏
2、怎么预防孩子“成瘾”
3、如何引导孩子的玩游戏时间
Topic 05:如何和孩子谈“性”
1、对性冲动感到羞愧
2、性焦虑、性耻感
3、对性生理的不适应
Topic 06:如何和孩子谈自主和自由
1、孩子跟父母对着干
2、该不该让孩子做主
注:想了解招募详情,请点击“原文链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