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零食有毒

分类: 亲子教育 |
自从《母与子》专栏设立开始,
我们就陆续收到父母们的一些问题,
这次我们从中选择代表性的话题,
与爸爸妈妈们进行分享。
这位六岁男孩的妈妈问询的情况是:
孩子上一年级了,
写作业的事情让妈妈很头疼。
妈妈描述孩子写作业的状态是,
如果孩子高兴,那写作业就很快;
如果不高兴,
本来十分钟就能完成作业,
至少得一个小时。
妈妈看到孩子写作业慢的时候,就会焦急的训斥。假如训斥的多一点,孩子就会嚷嚷着不再写了,搞得母子关系因为作业的缘故很紧张。
妈妈困惑的是,孩子的作业是为他们自己写的,又不是为我们家长写的,怎么还是这样不紧不慢的态度?
她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已经尽量的调整心态,尝试着各种方式的谈心,怎么没有见到什么改观呢?
其实,从这位妈妈反映的情况,
我们看到孩子完成作业的状态和孩子本身的情绪相关,
因此我们又收集了一部分资料,
尝试着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高兴和不高兴的区别?
妈妈后续补充了一些信息。
她每次去接孩子放学,
孩子都要提一些要求,
比如说要买这个小吃,
要买那个玩具,
但是妈妈就觉得不能满足他。
问及原因,
妈妈会觉得:家里有东西,为啥还要买?
或者是,买的这些食物是垃圾食品,是不好的;
再或者是,学校门口的玩具都很劣质,不利于健康等等。
总之,妈妈总是可以找到合理的理由来否定孩子的要求。
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家长认为的和坚持的这些所谓的原则,与孩子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
事实上,妈妈感受到:
如果不满足孩子,或者是孩子并没有觉得不被满足有多严重。
只是到写作业的时候,就会出现文章前面描述的情况。
当问到这个妈妈,对于孩子提的这些要求,
她能满足的比例时,
妈妈不止一次的说,
十次最多满足孩子一两次。
同时让妈妈感到苦恼的就是孩子为什么不能记住:
他不能要这个东西以及不给他买这些东西的理由。
听到这样的叙述,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可以看到这个妈妈对孩子的这种关心和爱护,
真的存在很多的误区。
我们想提示读者的是,
这是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身份由幼儿转换为学生,环境从游戏转换为学习。
面对新的环境,孩子体会到许多的压力,他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力量,而这些支持和力量第一时间会从重要的家人身上汲取。
所以,孩子其实在用买东西这种方式,表达的是想得到妈妈的关心、爱护、认可和支持。
通过几次沟通和交流,
这位妈妈也知道:
孩子表面上是在要东西,实际上是在要妈妈的爱。
但是妈妈很担心,如果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那孩子会不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呢?
------这是个假命题。
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养成习惯的需要跟满足孩子爱的需要,两者是不同的。
只有满足了孩子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父母才能让他有更多的力量去承担要养成习惯的压力。
关于孩子的需要引发了家长们的许多思考,
我们期待爸爸妈妈们在孩子提要求时,
先做一下思考,
透过买东西的需要了解孩子真实的需要。
阳光心理衷心祝愿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爱的满足,
家长们在对孩子的陪伴上,越做越有力量!
你问我答素材故事招募
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对平平常常的一件小事都可能会引起无限的遐想,你的感受可能意犹未尽,欲言又止,那就来这里吧。
不论你是孩子还是家长,在成长的过程总会有摩擦,有眼泪,有欢笑,有感动,有痛心疾首,有悲天悯人,有喜极而泣。就如文章中的这个妈妈一样,通过一点小事发现她剥夺了属于孩子选择的权利。
人不能孤独的活着,在这里,你可以说出你的故事,讲出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你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的一种色彩,你所在意的,你所珍惜的,一切。
如果你有什么与父母或孩子相处时的疑问,把你的故事拿过来,提出你的问题,我们负责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