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理解强迫型人格障碍

标签:
强迫型人格障碍心理学阳光心理教育文化 |
分类: 抑郁焦虑 |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现实生活中,人格障碍通常是混合特质的,比如说这种人格障碍可能有一点,那种人格障碍特质,也会有一点。
单一型的人格障碍反倒是极其罕见的状况。
首先,强迫型人格障碍在理解他人方面或许没有太大困难,但往往是在理解自己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这一特质,常常会反应在治疗初期的细节内,他在签订心理咨询合同时,常常无意地会采用手写体。因为这是可信的。
强迫型人格障碍会对简洁直觉而深刻迷恋。在心理咨询开始时,这样的来访者常常蕴藏着不安、轻微不信任、甚至敌意。
或许最大的区别在于心理咨询求助目标,强迫型人格障碍一般不会以人际关系问题而开始求助,开始往往是单纯情绪问题,而自恋人格障碍则往往是以人际关系为开始。
尽管,之后的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会发现其周围人际对患者的误解,是最受压力的部分。
但往往又像是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强迫型人格障碍在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也表现的既在意又不在意。
事实上,强迫型人格障碍大多对此持有一种也会有些困惑,但不想去深究的味道。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活下去,一种对待外界的必然应对与发展。
大多数的强迫型人格障碍是学校里的“学习标兵”,前提是他将信将疑的不确定。
他固然很会欣然接受治疗计划,但得注意到的是,当这一整体框架违反他的直觉,直至无法忍受的某一点时,忽然离去常常是他心中的念头,却不是习惯处事的方式。
为此,强迫型人格障碍需要为此支付代价,因为如果他不做系统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的话,这一代价是显然的。
这才是治疗框架整体具备意义的由来——需要一个牢固关系“容器”存在,去融化这些冰冷的冰层。
对于这样一种性格的个体来说,与其去先分析他,不如这里停一下具体谈一谈他的生存基础。
因为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对外界就不得不采用一种直觉式逻辑、无法理解却又适当逐步理解的方式,平衡着内心与外界的种种冲突:
他或她接纳世界的方式必须是靠“猜”——眼前的一切让他轻微质疑,他不能进入。
每次进入前,就会被敌意推出来。是太冷了,太害怕,还是深情?
“因为我本来就有太深的爱,所以我宁愿你误解我。我他妈的害怕这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喃喃低语。
他会回避内心的情感,如果说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孩子,内心这一坚决炽热的爱,连自己都害怕,乃至避开。
因此来说,外表显得无情无义,是经常被认为的事儿。
大家都知道乔布斯死于胰腺癌症。
如果按照身心医学的角度,胰腺几乎是身体内最隐秘的器官,却常常是跟一个人的内在深层情感直接相关的“情绪调节器官”,直接导致一个的心律、免疫调节,激素分泌的规律。
因此,这事实上是跟人的情感调节直接相关的身体器官。
科胡特指出: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敌意或诱惑的回应中,将会引起他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
因为他的内驱力的很大部分被压抑了,而这部分无法参与他心灵的发展。
对直觉和计划性的偏爱,成就了强迫型人格终身指向的基础,也是早年那个孩子待在无法得知更多的情境内生存下去的基础。
也因此,开始一周两次频率的治疗,对于来访者一方几乎总是有益的,这是对方过去竭力回避却很少经历体验到的。
回避的远古时期往往是双方塑造而就:既有父母,还有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内化了既接触又回避的所有结构。
强迫型人格障碍因此,而具备了显著“招黑”的体质。
以逝去的乔布斯为例,常常有人将其误解为自恋人格,问题是,以乔布斯临死时对待库克想移植给他内脏的做法,断然拒绝,你很难认识到这是自恋人格障碍的为人处世方式。
而在强迫人格障碍中,自恋常常是伴随的特质,却不是主线。
因此大多数熟悉点乔布斯的人看到媒体分析后都不约而同说,“这不是真的乔布斯”。
同样,将可乐说成糖水的方式,强迫型人格障碍会用直觉找到,但自恋性人格障碍肯定不会这样理解。
举个例子,如果你遇到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往往会说:“可口可乐是个伟大的公司,但是……”对事物精准刻毒的,意外仙境般的解读,强迫型人格障碍却能够抵达。
这就是区别。
前一篇:抱怨,是婚姻腐烂的开始
后一篇: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