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是“一种爱的教育”

标签:
婚姻爱情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情感 |
分类: 婚恋心理 |
让爱变成相互
网络上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在网络征婚后,虽然不介意自己掏钱,但我发觉只遇到过一个女性先来信时,主动贴了邮票。大多数女性选择了先发信,对方掏钱的方式。
尽管这个女性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选择和我走到一起。但之后的过程中,我与对方展开了真诚互动,也提供了真实建议。
平时如果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特别理解人,我们会把“善解人意”这句奉承话送给她,类似的高帽子还有许多,如“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等等。
这善解人意说起来很简单,也很漂亮,但要真正做到,可不是那么容易。
不要看着小小的一张邮票。不贴邮票,单单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而贴邮票则是主动替对方着想了。
所有的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男人需要主动掏钱,没有谁真正能换位到对方的角色上去,去了解异性的内心感受,与异性共情。
同样的,如果放到生活里,往往会证明她不能设身处地的为人考虑。譬如,她常觉得他人对他不够好。
如果她去一个餐馆,她从来得不到一个好座位。事实上,人际之间,所有的那些交互作用,都是两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
你做的有些作用,导致了别人这样对待你。所以那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上司,他的房东也会多少对他这种思维习惯而不满。
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总是固定,世间很多关系都是平行的、同时发生的。
我们每个人站在自己的山上,唱着自己的歌。成熟的爱就是把自己的歌停下来,认真倾听别人的歌声。
每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都有各自的道理。
要了解他人的处境和所思所想其实并不困难,只要能客观地观察和平等地交流就能达到目的,问题是我们常常被自己的需求或“道理”所左右而不自觉。
让爱变成相互就难在我们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成见”。
比如说,你一定要让着我,否则这男友就不称职,这明显是以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作为衡量好坏的尺度。
又比如,我们总被各种“应该”所包围,“应该”这玩艺很是暴虐,它让我们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格外残酷无情。
你应该做家务,你应该听话,你应该坚强一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应该存在,哪里还有相互珍爱的市场。
更加细腻的是,自己是否贴邮票背后,实际上反映着你对生活的态度。是自己愿意对生活,婚姻充当什么样角色的问题,往往透露着更重要,你的未来生活信息。
我们选择一段感情和婚姻,不是让这段感情或婚姻变成一种一味透支的关系、一种环境、一张饭票,而是让我们自己成为自己。
因为前者实质是一种孩子与家庭的关系转移。后者才是一个成年男性和女性长久伴随的婚姻关系。
就不再是爱了
同样实在网络的女性园地看到一篇小故事,说一个女生跟男生约会,因为下雨,迟到半小时了。
然后男友大怒,责怪。而另一种相同的情境下,男生反而披了件衣服,女生感动的哭了。
写出这样的文字,大抵优美。期间的心思不乏女性细腻的趣味,充满了少女的心思。
不过,照婚恋的观点来看,可能就有些残酷。因为现实生活的结果,往往第一对男女会成婚,而第二对分手的概率大许多。
因为在第一段情境里,男女双方都在用真实的自己在相处,双方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尤其是因为那个男性,所以有了争吵。
真实的人是轻松自在的,戴着面具会让人疲惫不堪。而就爱情的结果婚姻来看,戴着面具的婚姻意味着更大伤害。
家是让人待的地方,需要更多的轻松、舒畅和坦然,长久的伪装也伪装不下去。
而第二种情境里,其实更像父亲和女儿的关系。而且只有一方的体谅。
爱,失去了平等、双方体谅、真实,就不再是爱了。而我们却往往因为现实太迷乱,忘记了当初是如何出发。
古人云,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真实的人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或许爱来临时
社会很多层次上,都是需要人格面具的。比如我在单位是什么什么样,在上司面前什么样,在同事面前什么样,在父母面前什么样。
回到真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文明和社会的要求下,我们必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当内心的想法与这些规则冲突时,我们习惯上的做法是将其压抑下去,以致后来连自己也不认识或不承认了。
在心理学视野里,会发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很多人的内心独白和他/她所表露的不同。
因为我们都无法了解到,原来我们内心所想的和自己行为表露出来的是如此差异。
在何种程度上我是在渴求着自己的爱,但在行为上却是如何的远距离。
或许爱来临时,我们掉着眼泪拒绝了,于是爱,轻轻叹了口气,摇摇头离开了。
关注阳光
关爱健康
前一篇:处理冲突的能力,代表一个人的情商
后一篇:十岁孩子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