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踏进大学校门,有些心理问题必须解决

标签:
大学生心理健康阳光心理文化教育 |
分类: 社会心理 |
对于初次踏进大学校门的大学新生来说,人生新的阶段就要开始了。面对不同于高中的埋头苦读,大学生活已经开始与社会横七竖八地接触了。
但是由此而来,也给许多大学新生打来一些心理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严肃科普:文中所有姓名均为化名)。
亮亮不会照顾自己
这个案例是阳光心理在社区开展的心理健康公益讲座时候发现的。去年9月,亮亮考上了北京一所名校。然而,一年后他却不得不揣着一张休学一年的通知单回家。
原来,亮亮在入学后突然发现那个环境太陌生,心理产生了恐惧。
亮亮的父亲送他去学校。父亲离开北京时,亮亮感到恐慌,忍不住问父亲:“万一我在学校没人理我怎么办?”做父亲的觉得他太幼稚,便笑着说:“那就打电话回家。”
果然,父亲还没有回到洛阳,做母亲的已接到亮亮的七八个电话了。
亮亮说,开学之后,他的害怕心理更强。大学的课堂是流动的,每一个科目的上课地点都有改动,有的离宿舍很远。
有一次,他连跑三个上课地点,都没有找到自己所要寻找的课堂,他吓坏了,害怕教师说他故意旷课,便在宿舍里躲了一天一夜,不敢出门。
“如果仅仅是找课堂,我还能坚持。”阿庆叹息着说,他更害怕的是与同学、老师的交往。
他们宿舍里住有6位同学,只有他一人是河南的。起初,他也非常想与他们交成朋友,可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他们极不相投。
最要命的是自己的“河南普通话”,说出来没人能一下子听懂:“有时我说两遍、三遍,他们还老问‘什么?’、‘什么?’,我不知道他们是真听不懂还是捉弄我。”
有了这些打击,要亮亮再像中学里那样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显得很困难了。第一个学期结束,他有一个科目不达标,只得补考。
第二学期增加到两个科目不达标,他慌了,只好休学。希望能够调整一下,明年再续读。
亮亮在北京已找过一名心理医生咨询,医生说这可能与他从小不参与社会交往有关。
他的母亲也回忆说,亮亮从小很听话,叫他不做的事他绝对不违背。别人都说亮亮“乖”。
夸得多了,亮亮自己也就做得更好了。“没想到夸坏了事。”亮亮的母亲愁苦地说,“我不知道现在怎样帮他。”
心理咨询师: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家长们是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这就决定了他们大多在生活上所持有的是“享受生活”的理念,而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必然会与入学后的集体生活产生摩擦。
阳光心理接待这方面的案例比较多。大学新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易和同学尤其是同寝室的同学相处,易冲动、烦躁。
有很多同学还会搞“小老乡”帮派,这都是大一新生大学生活的最突出表现。同学关系处理得不好,不但会影响学习,也会给学生心理带来压力,严重时可能导致抑郁。
寝室生活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卫生习惯,尊重他人的同时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比如寝室有人休息时,就要轻声说话,用寝室公用电话时间不要过长等。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学习和体会。
珍惜寝室生活环境,也会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心境。
理智和宽容是大一新生的首门“必修课”,这会让他们很快赢得朋友。
仲华的自卑恐惧
河南科技大学的仲华来自偏远的农村。他的父亲是汽配厂的下岗职工,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他们家一年所有的收入加在一起不超过3000元。仲华的哥哥和他都先后考上大学,虽然学校减免了兄弟俩的部分学费,但4年来家里还背了1万多元债务。
仲华母亲伤心地说,“小华每年买不了一两件衣服,都是拾别人的穿。”即使是添衣服,仲华也是回家让母亲买,一件衣服一般只花10多元钱。
经济上的困难,让仲华这样的贫困生们很难集中精力读书。久而久之,他在同学面前感觉低人一等,情感因此变得十分脆弱。
想着自己生活当中那么多缺陷和不足,与人相比有那么明显的悬殊,他能不自卑吗?仲华常常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同学议论他“生活怪异”。
同学们的议论、嘲笑也许有时并不存在,至少没有像他本人理解得那么严重,但这样的自卑感累积过长,人的精神难免不出问题。于是,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蜂拥而至。
心理咨询师:
这个案例是阳光心理去年接待的。不可否认,现在高校中人际交往费用日趋增大,导致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往往因此变得孤僻,马加爵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这类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
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真实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由此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
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
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除此之外,大学时代青涩的爱情,豪气冲天的友情,空虚、困惑、寂寞的无所适从,这些都需要新生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处理。
琳琳的目标
“我总想做得最好,可我总是做不到。”大一的琳琳走进了阳光心理。
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她缓缓道出了自己的痛苦:之前,她在市内一所重点中学读书,成绩很好,老师和父母、单位院子里的人们,都称她能干。
但自从她考进了大学,发现许多同学的成绩都很优异。她总是拿自己和其他同学相比,比学习、比品德、比自理能力。
比来比去,琳琳的内心感到了一股压力,她总想做得更好,可又往往很难。自己与大家似乎总不相上下。
越是这样,琳琳越难过。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揣测其他同学的一切。除了学习之外,连其他同学穿的衣服、在食堂里吃什么、图书馆里看什么书等等。
每做一件事,她都会想: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会不会比我做得更好?
最近,她想做一个自理能力很强的女孩。但她认为自己要做得最好,母亲必须离家外出,让她独自来完成所有的工作。
“她已经找不到自我了。”
心理咨询师:
琳琳的“病因”在于她过去的成绩拔尖,习惯了被老师称赞,做同学的榜样,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家的起点都很高,心理落差太大。
而且,缺乏正确引导,以致她将一般的竞争幻化成了全面的搏击,事件被过分夸大。
她想做得更好,可又迷失了自我,并越陷越深。她的心理完全康复,将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一部分准大学生对入学后能否保持优异成绩深感忧虑。有这样忧虑的学生在高中时都是学校的“尖子生”,也习惯了自己是老师的宠儿,甚至在高考结束后,他们就打算好了将来要读硕士、博士。
但是大学里都是各地的优秀学子,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他们就开始担心自己的成绩是不是还能“拔尖儿”,担心自己在新一轮学习竞争中被淘汰。
我们建议开学初期,新生可将自习时间列成表格强化时间观念,懂得充分利用图书馆。
在学习上尤其注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把自己的长远目标过早地放在大学一年级里完成,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