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不一样:区分分裂样、分裂型与攻击型人格障碍

(2018-08-12 21:19:18)
标签:

人格障碍

分裂样

分裂型

攻击型

阳光心理

分类: 抑郁焦虑
我们不一样:区分分裂样、分裂型与攻击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征表述为: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

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

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

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

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

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分裂型人格障碍

《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美国)DSM-IV诊断标准:
  
一、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上五项以上。

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想(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者第六感受,对于儿童或者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者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身体幻觉   
  
4、古怪的(比如: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者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者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者受限制   
  
7、古怪的行为或者表现   
  
8、除一级亲属以外,没有亲密的或者知心的朋友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害怕感,但没有对自己错误的判断   

二、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者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

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的共病率为9%,与强迫症的共病率为19%,不同研究对其他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伴发的百分率有所不同,其中与其共病的有回避型,分裂样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我们不一样:区分分裂样、分裂型与攻击型人格障碍


病人的特点是:社会隔绝,行为古怪,多疑,这正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性表现,病人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由于分裂型人格障碍者中有一部分容易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因此,当发现自己周围有分裂型人格障碍者,应对他们持同情态度,多关心他们,建议他们去看心理医生。

切不可挖苦、嘲笑和非难他们。

有个案例说某个男青年,就是由于在单位遭领导批评,同事白眼,最后病情加重,不敢见任何人,连父母都不肯见,晚上睡觉把窗户、房门关得严严的,最后发展成精神分裂症。

我们举这个例子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于象分裂型人格障碍等患者,其单位领导和同事尤其是领导应对他们持同情态度,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不要认为他们是人格病态就把责任和义务推给心理医生。

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这个社会的心理医生毕竟太少。


攻击型人格障碍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原因。

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

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

有人报告,暴力犯罪者中脑电波异常多见,特别是颖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在普通人群中为2%,在攻击型人格患者中则为14%。

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原因。   
  
(1)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敢、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

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白已是一个男子汉。  
  
(2)自卑与补偿。

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

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家庭原因。

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

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

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

而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还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4.社会原因。

武打、凶杀的小说和电影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容易产生模仿和认同。

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易使青年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