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杯:沉醉的代价,有时候是妻离子散

标签:
酒瘾戒酒心理健康阳光 |
分类: 阳光案例 |
对于嗜酒者的戒断治疗,需要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需要社会、家庭
、单位、亲朋好友的支持,改变病人对酒精的认知,让他改变,对自己负责,对子女负责,对父母负责,对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
案例
1
年近七旬的老田,是洛阳市郊区某县的养殖户。从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间,连他的家人都已经不记得,他到底出了几次院,入过几次院。
这一切,归根结底,只因为一位罪魁祸首:酒!从他20多岁开始,白酒就一直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从每天饮酒一二两,到半市斤,再到一至两市斤,随着酒量的一天天增长,酒瘾也日渐加深。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名酒精所致精神病患者。
早在三十年前,老田的精神障碍症状就已经非常典型:从早到晚不思茶饭,消瘦,狂躁,胡言乱语。
每天早上眼睛一睁开,就端上酒杯,饮下一至两市斤白酒后,往什么地方一站,就可以喋喋不休地骂上几个小时。
每天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他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喝酒。
由于精神健康知识的缺乏,老田身边的朋友、家人,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他已经出现了精神障碍。
直到9年前,家人第一次把他送进市内某精神专科医院时,他实际上已经病了20多年。
据市内某精神专科医院统计,在收治的病人中,像老田这种嗜酒成瘾的精神障碍患者,不在少数。近几年的收治病人呈两位数的幅度增长。
医院精神科主任介绍,“以前医院只是开展零星戒酒,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成批量的戒酒。完全戒除酒瘾,不仅需要从身体上治疗,还要进行心理干预。出院后,还需要家人、朋友、同事、社会组织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嗜酒成瘾者本人坚强的意志也很关键。每年约有三四成的患者戒酒成功,生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也有人戒酒失败,妻离子散,目前的境况令人唏嘘。”
案例
2
张先生是洛阳市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一位中层干部,原本家庭和睦,事业顺利。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应酬饮酒,最终嗜酒成瘾,人格改变,并导致了精神障碍,脾气暴躁,常常动用家庭暴力,妻儿深受其害。
家人多次把他送到医院治疗。无奈他自己克服不了心理障碍,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酒欲望,出院后依然我行我素,继续饮酒。
妻子为了阻挠他喝酒,把他锁在家里。
他居然别出心裁,从窗口挂出去一个塑料袋到楼下,请朋友在外面买了酒,倒在塑料袋里,让他提回楼上去喝。最后闹得妻离子散。
与单位领导关系也越闹越僵,无法工作。一次外出醉酒之后,被车辆撞断了腿,生活不能自理,年迈的双亲还要来照顾他,境况非常悲惨。
据专家介绍,嗜酒成瘾者戒酒,要慢慢来,突然停止饮酒可能会出现“震颤谵妄”症状,可导致死亡。
案例
3
阳光心理曾经接待过一个大学毕业的公务员吕先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爱上了喝酒。
每天以饮酒为中心,喝酒次数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多。不顾工作,不顾家庭,一上班就扑在桌子上睡觉,喷出来的酒气,连旁边经常喝酒的人都闻不下去了。
后来,在他家人的帮助下,有了强烈的戒酒欲望。
幸亏此人饮酒时间还不长,良心好,人品好,意志坚定,人格也还没有改变。
在阳光心理的心理治疗和医院的戒断治疗的系统作用之下,吕先生凭着坚强的意志,成功戒断了酒瘾,重返工作岗位。最近,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中,又受到了重用。
案例
4
嗜酒成瘾者戒酒,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病人的心理行为矫正。
这部分的治疗,病人最易忽视,但医生必须不断强化,使其深刻理解家人及医生的用意。
通过心理辅导,改变自己原来的思维、情感、行为中不适的内容,提高自信心,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培养起良好的兴趣爱好,学会与他人沟通。
心理行为矫正做得好,可以减少复饮率。
市内某精神专科医院曾接诊一位30多岁的生意人邓某,他每天饮酒1-2市斤,没有精神症状,纯粹的是酒依赖,本人主动来戒酒。
每次进医院来,处理完戒断反应,半个月左右就走了。
因为做生意的关系,邓某朋友圈很广,很难克服饮酒。
反复戒酒五六次之后,医院推荐他到阳光心理咨询中心做心理辅导。
通过心理治疗,邓某意识到了自己原来行为模式的弊端,见着医生都很害羞,改变了不恰当的行为习惯,这几年没有再来医院。
据医院介绍,每年有30%~40%的患者能够真正戒酒成功。
“我们常对来访者说,戒酒后,心里还是要有个大铁门,把酒挡在外面。要有坚强的意志,勇敢地、大声地拒绝别人让你饮酒的诱惑。要拒绝,多负责任。”阳光心理的咨询师说,“咨客最后真正戒酒了,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的骄傲和自豪感!”
关注阳光
关爱健康
前一篇:父母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