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海到大海

标签:
大海读书阳光心理文化 |
分类: 人际关系 |
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
父母需要子女的陪伴!
四季需要阳光的陪伴!
心灵需要知识的陪伴!
——你来读书,我来陪伴!
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
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
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阳光心理继续为您奉献《朗读者》书单,为您的生活增添一丝色彩。
1、《老人与海》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渔夫独自在海上捕鱼,接连八十四天都没有收获,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大马林鱼,老人跟它搏斗了两天两夜,用鱼枪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一拨又一拨的鲨鱼来抢夺食物,缺乏帮手和工具的老人虽然杀了几条鲨鱼,但大鱼也仍然难逃被吃光的命运。
最终,老人精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残酷的现实下,老人只能躺在床上去梦里寻找往日的美好。
朗读者王千源是一名影视演员。“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推掉了电视剧《借枪》,选择了连工资都无法支付的《钢的琴》剧组,王千源选择自己热爱的电影角色。
他说:哪怕把碟拍下来,不放映,放一辈子,也要拍完。
他作为演员的这种坚持,正如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渔夫。
《老人与海》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他将自己顽强的意志融入作品,其笔下的老人象征着生活中一切无名的奋斗者,他卑微而弱小,却在困难面前,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2、《泥泞》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
迟子建的文字里,讲述的都是平常日子里的酸甜苦辣。
生活在清爽、洁净的环境里,是人生的享受和追求,而这种理想的实现往往需要经历在泥泞中的艰难跋涉。
泥泞,不仅代表着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阻碍,也暗含了对人意志的磨砺和锻炼。
朗读者秦玥飞毕业于耶鲁大学,他和其他几位名校毕业的同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到祖国农村服务,成为一名村官,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他们更愿意在泥泞中奋斗一回,在泥泞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散文》收录了迟子建的《水袖烟波》、《从山峦到海洋》、《一个人和三个时代》等作品。
书中所选的散文,有迟子建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有现实生活的写照。
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她敏锐的才思和灵动的气息,让人感到回忆的醇香温暖。
3、《致信儿子》
这是麦家写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的一封信,“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在儿子青春期阶段,麦家感受到风暴般的青春躁动,好在他选择了理解和宽容,陪伴儿子一起度过青春期,他说:“当初我的选择,就是用我的力量来保护他,陪着他承受青春期的痛。”
儿子最终不负他的期待,顺利地进入了大学,继续着人生的旅途。在这封家书中,不难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对儿子未来人生的期待。
《解密》
朗读者、作家麦家把所有的叛逆,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执拗,都献给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
这部耗费他11年创作的小说,也最终为他赢得了最大的收获。
正如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中所说:我对儿子的付出,他今后都会加倍补偿我。
4、《奶奶的星星》
“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这篇小说用散文化的写法和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孩提时代的“我”与奶奶一起生活的片段,充满着人情人性的色彩,是一个人对亲人的深情怀念,蕴涵了真实的情感力量。
文中,温情的句子反复出现,祖孙之间的爱和温暖,溢于言表。
朗读者徐静蕾说,自从奶奶去世后,一下了改变了许多,忽然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可见她对奶奶的感情之深。
在节目中,徐静蕾为奶奶深情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穿梭回孩提时代,夏日的夜晚,靠在奶奶的腿上,数着满天的繁星,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奶奶的星星》
《奶奶的星星》收入了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数篇。
史铁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承受着死亡的压迫,也许是因为这样,使他对生命的思考十分深刻。
他的文章,向来是真击内心的,真诚的文字唤醒了每一颗有过相同体验的心灵。
5、《陋室铭》
一篇不足百字的陋室铭,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它告诉人们: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
朗读者理查德热爱汉字,他用20多年时间、30万美元的个人积蓄,整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将5000个左右的汉字字源放到网上。
因为在中国研究汉字,理查德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朗读一首《陋室铭》,感谢母亲一直的支持,也希望告诉母亲,他为汉字贡献所有,但因为是他一生的追求,他乐在其中。
《刘梦得诗集》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通过他的一首首诗,我们可以感受他人生中的得意与失意。
6、《如果》
《如果》是一首相当励志的短诗,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写给儿子的诗中,写出了成功背后所包含的心酸、磨难和痛楚,如果我们能正视人生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勇于接受挑战,即使失败也不用害怕,大不了从头再来,总有一天成功会到来。
困难之下、磨砺之后,你终会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朗读者郭小平,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临汾红丝带学校的创办人,十几年来他把全部的爱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些一出生就遭遇不幸的孩子身上。
在创办这样一所学校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承受种种压力和困难,但正如诗中那样,成功的路上难免有困难,而我们要选择正视它,克服它。
《从大海到大海》
吉卜林二十四岁的那年,他从印度出发,开始了漫游世界的人生之旅。
在东南亚的缅甸、新加坡盘桓,在香港、广州留下匆匆足迹后到达日本,接着横渡太平洋登上旧金山海岸,游历了夕日大不列颠殖民地美国。
这就是他在游记《从大海到大海》中给我们描述的旅行。
关注阳光 关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