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拆屋效应

标签:
心理学效应阳光教育心理咨询时尚杂谈 |
分类: 心理常识 |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虽然这一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
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
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
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这个效应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
"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
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成败效应
成败效应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
他的研究是,学习材料为几套难度不等的问题,由学生们自由地选择地解决。
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挑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藉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而感到兴趣更浓。
这就是显示学生的兴趣,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
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
在另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
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
因此,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
波纹效应
波纹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
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
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
前一篇:六种人是抑郁症高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