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爱你

标签:
非暴力沟通心理阳光家庭 |
分类: 阳光案例 |
在《非暴力沟通》团体活动中,来自洛阳市某机关的蔡琦和大家做了一次精彩的分享——
我家住在山西,我相信不少的人都和我一样,常年在外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家。
明明心里真的非常爱自己的父母,但是和他们相处的时间一长,却往往会起冲突。
比如你不起床吃早饭。
每次过年回家,只要早上没有起来吃早饭,我妈妈必然会念叨一通:“晚上睡的这么晚,早上不肯起来,早饭不吃对胃不好,你是不是平时在外面也不吃早饭,你这样下去不行的······”
虽然是亲妈,但是每天这么叨叨,真的会心烦。
有一次我记得自己前天晚上和朋友吵架了,第二天心情不佳,当我妈这么说的时候,火气瞬间上来,然后我就说“你能不能不要管我,真的太烦了。”
说完以后我就后悔了,我妈明显表情不对了。
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别的事情而把情绪带到另一件事情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极易“出口伤人”,如果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有较好的沟通方法,也许可以避免这些。
庆幸的是,在《非暴力沟通》活动中,找到了适合我的方法。
《非暴力沟通》通过挖掘语言背后双方所蕴含的情感与期望,从这个角度来提高沟通。
团体活动辅导老师付老师进一步说明,非暴力沟通有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
比如,一个典型的“非暴力沟通”请求是这样:“儿子,咖啡桌下有两只脏袜子,电视机旁的还有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这个沟通的奇妙之处在于正好利用了三个基本心理倾向的合奏:
1、寻求理由倾向。当你给对方行为的理由时(而不是简单的指令),对方更可能被你说服。仅仅是说出请求是不够的,你必须说出理由,因为大脑就是用这种方式运转的——当理解行为的理由时,才能更好地去执行这个行为。而且秘密甚至就在于“因为”这两个字。
2、回报倾向。人们对他人的行为有回报倾向,比如“以德报德,以牙还牙”。“请求对方”而不是命令或者指责对方,这一点本身包含了一种谦逊和退让。当你做出让步的时候,对方出于“回报倾向”,也更可能做出让步。
3、高估鲜明证据倾向。人的大脑会高估那些鲜明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描述出清晰的事实,是一个非暴力请求的基础。
阳光心理的付老师也分享了一个自己的咨询案例——
我曾经接待过一对母女来访者,她们来到阳光心理,希望我给她们做心理调解。
母亲:“我在单位同事朋友之间人缘非常好,大家都能和睦相处,怎么跟自己的女儿难以沟通呢?我真想不通,每次跟她讲话她都顶嘴”。说着情绪有些激动。
女儿:“妈妈对她的同事朋友都很好,跟他们亲热,就是对我不好,每次跟她讲话她都打手机,要么不停的发短信,根本没听我在讲话”。说话时眼泪也掉下来了。
母亲:“她就是不听话,叫她吃饭半天不动,继续上网。”
女儿:“那你也不应该拔电源线啊?”
……..
很明显,这对母女存在沟通不良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母亲一方。
从她的谈话了解到,她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工作能力强,人缘好,善交往,并且会享受生活,可是她跟自己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她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满满的,在与女儿有限的交往中,女儿想她说学校和同学之间的事,她却认为是小孩子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一边听女儿讲一边打手机,漫不经心,这样女儿凭什么不生气呢,而且她跟女儿谈话都是用教导,命令式的口气或训斥、责怪的口气,现在的孩子成熟得早,见得也多,怎么接受得了。
对女儿,我充分的给予理解和支持,指出,她没错,错在她妈妈对他的态度,认为女儿是她生的养的,就该听她的话,按她所说的去做,她是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许多家长都是这样,所以孩子普遍不愿和大人交流
,有话也不跟家长说,亲子关系隔阂就这样形成了。
沟通是一门艺术,沟通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家长最好不要以教导者身份对待孩子,也应该和孩子建立在平等的关系,把孩子当作朋友,给予一定的尊重和理解,当孩子有话要对家长说时,家长应认真的倾听,并作出积极地回应。
母亲通过深刻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对女儿的态度和沟通方式上有问题,和女儿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沟通,答应今后要作改变。
当然,女儿也有不对的地方,如任性,贪玩等。
在这方面我并没有直接向她指出,而是问她:
“妈妈做得不好,她答应以后改变态度,妈妈是不是做得都不好,你有不对的地方吗?比如说,妈妈叫你吃饭,你说再玩一盘,反复叫了几次,妈妈烦了,就拔了插头,妈妈不对,你是对的吗?”
回答:“错,就是控制不住想玩,”
问:“电脑玩多了好吗?”
答:“不好。”
问:“怎么不好?”
答:“容易伤害眼睛,还有对颈椎不好,我的颈椎就有些痛。”
问:“既然不好,是否要学会控制呢?“
答:“是,我想今后我会控制的。”……
问:“你妈妈对你不好吗?”
答:“不是,妈妈其实对我很好,有时是我任性,故意惹妈妈生气。”……
同时还为她澄清了对人不礼貌、不爱收拾,乱扔东西的对错,她都作了自我认识,承认是自己不对,妈妈管她是对的。
最后母女俩都露出了笑容,咨询达到预期效果。
沟通确实需要技巧,技巧在有些时候也确实会奏效,在对方意识不到你在使用技巧的时候。
但在运用技巧之前,最好的沟通前提,可能是真诚。
关注阳光 关爱健康
前一篇:情感隔离墙是怎样建成的
后一篇:神奇的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