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你所熟知的,你将知道更多

标签:
情感时尚文化教育健康 |
分类: 人际关系 |
年龄会带来智慧,在我们一步步渡过生命的关卡,且克服重重危机后,智慧的最佳定义是在事物中分辨轻重的能力。在智慧中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全貌,因此智慧需要足够时间的孕育才能累积而成。智慧使我们能从各个角色看事物,让我们从整体来了解部分。
童年依赖性需求未被满足所产生的问题,是我所谓的“小大人”问题。内心存有不满足的成人会一直受其干扰,而以不健康的手段满足那些需求。在第二阶段的复原计划中,我们发掘这些需求,并提供一个以成人方式满足它们的空间。一旦自我不再饱受困扰而获得重建,个人就能自由地超越自我。
当我们走向自我完成及整合的道路上,自我必须被超越。自我代表着我们受限制或狭窄的意识。自我的目的在于适应环境、克服问题并获得生存,我们借着它和未来世界相处及满足我们的依赖性需求。要胜任我们的生活,必须有强壮的自我界限。过度敏感的相互依存者,生活常常充满痛苦和威胁不安,倘若我们的自我界限仍然脆弱不堪,连做梦都达不到第三阶段——发现真我的阶段。
内在旅程
当我们的自我界限够坚强时,世界就不再具有威胁性,因为我们知道可以照顾自己,也知道自己拥有足够的内在资源去应付问题,因此不必经常生活在紧张、警戒当中。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的自我才有闲暇做超越自己的工作。事实上,超越自己是一种内在旅行。
这段内在旅程也是一种朝向灵性迈进的旅程。缺乏这一趟旅程,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真正是谁。其实,真我的存在以及终极的自己,不限于家庭角色,更超越于性角色之外。真我无法由外在世界发现,只能从内在生命的静默中去聆听。
第三阶段的旅行有两项重点:第一,相信在我们的自我以外,尚可能有未知的更高的生命;第二,仍要料理来自过去的未了事件,否则仍难以超越我们的自我。
放松对自己的控制
如果心灵和身体相同且相通,我们可以练习以更深沉有力的方式运作身体并掌握心灵,学着放松自我的控制;将自己交给更高层意识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许多人在将自我交给他们的“更高力量”时,会体验到一些特殊的力量。我所发现的可摘要如下:
1、许多重要的智能活动都在意识察觉之外进行,例如,生理回馈、梦、直觉、家庭系统、角色和自我防卫等。
2、暗示及自我暗示的力量远大于一般的假定。我们早在婴儿期就被施予类似催眠的“咒语”中生活,这个“咒语”往往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及文化中,是在不知不觉中承自他人而深深影响着我们。
3、我们会抗拒自己最渴望的事物。言语上的自我防卫、否定事实、妄想、固着角色等,都阻止我们接近高层意识。
4、每个人都有直觉的能力和创造力,也有无穷的超感知觉及能够自我整合、自我组织的心灵。
5、高层意识和任何其他形式的意识都有关联(无论是杜克大学研究的心电感应或是史丹福研究所的遥视实验)。
6、毫无疑问,富有创意的潜意识心灵,为我们的生命设计了一个“蓝图”。当我们回顾以往的生活时,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己的生活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有计划地前进;而我们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要遵循这个计划。
7、倘若我们愿意遵循自己高层次力量的计划,可以预见的是:我们的行动将与周围人的最终福祉和谐不悖。
8、我们不必担心在自己需要时,没有所需的资源而无法施行上述计划。爱因斯坦说:“心灵和物质都是一种能量。”有些数据证明了心灵力量对物质能量的影响(包括运用精神力量移动物品)。
9、清醒的生活是经常冥想祈祷、富有创意直觉的心灵所做的选择。
10、我们若想听到未经扭曲的内在声音,必要条件之一是对事物持有开放的心胸。规律的默想、祈祷和逐渐超越自我亦属必须的步骤。
未完成的自我需求
在第三阶段,我们要走过“自我”,朝向统整的“真我”。然而,在此旅程中,需要先有强壮而健康的自我,先使自我不被过去种种未了结的事件纠缠。
我们想要活出真我就必须超越自我,然而对于自我的种种需求,必须真的走入个人及人际层面,才能渐渐走过和超越。只用忽略或回避的方法,毕竟无法解决那些未完成却需要完成的事。
许多人在自我结构还不坚实、尚不能成为扩展的基础以前, 就急急忙忙地跳进祈祷、默想、梦的解析及其他精神方面的自我改造。我看到许多人在仍具有高度相互依存心态时,便成为精神境界的拥护者,甚至成了精神医师,于是又为自己制造另一种形式的妄想和自我欺骗。个人在这样的情形下,很容易对某种意识层面中的亢奋状态上瘾。
另外有一点必须一提:处于高层意识的人,有时看来似乎不太正常,对于生活在自我意识层面的人来说,前者显得怪异而难以了解。
如同自我无法理解梦的语言和意义,我们常说:“我昨夜做了一个怪梦。”对自我来说,梦是怪异的,但对于以符号及心像思考的较高层次意识来说却不然。对于唯物主义的自我来说,圣人经常不是被视为小丑就是笨蛋。他们看来愚笨,而他们全心全意为 理想献身的行为也与上瘾行为难以区分。
好在大部分的人都不需为这种神圣的事太过操心,所以一般而言,我们必须做的就是在进人高层次、合一的意识前,先超越自我。
内在的生命
一旦我们展开探索内在的旅行,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内心会充满一种新的平安和宁静,感觉内在生命完全属于我们;它可以完全依赖自己而不依赖外在事物生存。在体验这个新生命后, 我们可以信赖它而不需担心会像以前一样轻易消失,也不需再借助外在事物使自己快乐,我们自己就可以制造那些美好的感觉。
在持续的默想中,一种新的精神能力出现,宗教大师们称之为“静观”或“启示”。这并非一种知觉或智能上的洞察力,而是在持续静默中才会出现。
精神戒律的领域中一致强调要进入寂静的心境。学着安静自我的意识,休息是需要练习的,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必须小心,不让浮夸的心态侵人默想技巧的学习中。浮夸的心态使我们妄想,祈祷冥想能为自己带来伟大的经历及上帝的眷顾。学习默想要有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但浮夸的人却希望用水强烈地冲激石头以收立即之效。这种做法定是徒劳无功的。
心静之后,洞察力自然越来越强。
在意识上直接无碍的接触,意味着能经历喜悦。我们一旦经历了真正的平安喜乐,就再也不会留恋由沉溺、上瘾所带来的短暂喜乐。对于平安喜乐、万物合一的渴望,表示我们正向内在王国前进。
和内在生命接触后产生的宁静和平安感,能完全转变我们对生命的观点。由于新的自己代表一个新的意识状态,我们也会开始以此新观点去看待生命。
如今,我渐渐了解自我实现的真意。今天的我是属于自己的, 而我愿为生命和行为完全负责。我为自己而活——也正是为此而来到这世界。这段路途何其漫长——从被放在担架上送进医院的戒酒中心,到如今进入高层意识;这段路途何其遥远,然而早在那段沉溺于酒精的岁月里,这一切的努力历程其实早已开始进行,只是自己浑然不知。
我满怀欣喜感谢上天让我以如此曲折的方式成长。现在我不再害怕进人自己内在,也不再因为改变熟悉的方式而焦虑,我所体会到的喜乐,可用汤马士 ·吴尔夫的话来形容:
放弃你所熟知的,你将知道更多;
不怕失去所拥有的生命,将会获得更伟大的生命。
离开亲爱的朋友,去领会更大的爱,
去寻找一个地方,比家更温暖、比地球更宽大。
对于这一切,我要再加上一句话:亲爱的朋友,请你也用心寻找一个永不被遗弃、永不再孤单,且不必被完美主义驱策的地方。
——以上摘自《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作者:约翰·布雷萧)
——以此献给阳光心理《“吾文侬墨”读书会》!
——2018-2019《“吾文侬墨”读书会》即将启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