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现在的女生,都想要找一个大叔?

(2017-11-16 16:34:44)
标签:

情感

分类: 社会心理
为什么现在的女生,都想要找一个大叔?

和朋友聊:为什么现在的女生,都想要找一个大叔?

她说:因为有“父爱饥渴症”。

生理上的父亲人人都有,但心理上的父亲很多人都缺失。

“我有一个好爸爸,可我总是见不到他……”

“有奶就是娘,给钱就是爹。”

“他以为自己是‘沉默的爱’,但其实是‘什么都不管’。”

父爱匮乏过多,女孩潜意识里在寻找填补!

她们会早恋,也会轻易爱上有家庭的大叔,满足缺失的被爱感。

“妈妈,我是您生的吗?”

“当然是呀,我的宝贝儿!”

“那我哥哥是谁生的呢?”

“傻孩子,你哥哥当然也是我生的呀!”

“连哥哥也是妈妈生的,那要爸爸还有什么用呢?”

“要爸爸赚钱养家呀。”

 

“可是妈妈不也在赚钱吗?”

中国太多的孩子,都是在丧父式家庭中长大的。

他们也曾哭过,也曾闹过。

但父亲依然缺席,依然隐形,依然不在场。

孩子们渐渐学会沉默。就像郑爽在《旋风孝子》中说的一样:“要是说出来没有回应,怎么办呀……”

于是不再说。

他们把委屈和失望,压抑进小小的心里。渐渐地,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或抑郁,或自闭,或强迫症,或自伤自残。

这些问题,忙碌冷漠的父亲,根本就看不到。

当孩子进入心理治疗室,他们开口。

 

那种年少的绝望,那种浩荡的委屈,那种无可奈何的指责,令每个听见的人,都感到深切的悲哀。



美国有一个纪录片,讲述失父状态下孩子的成长。导演跟踪拍摄了8个孩子的人生。这些孩子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唯一相同的是,从小都和母亲相依为命。

父亲在哪里?

或以工作之名不回家,或离开,或有了另外的爱情和家庭,或浪荡在外……

8个孩子成长的辛酸、艰难与孤独,我们可想而知。

影片在一个学校放映。放映后,孩子们分享了对父亲的失望和愤怒。

但是,他们又需要一个父亲。怎么办?只有在生活中寻找父亲替代品。

一个小姑娘指着坐在她旁边的老师,说:

“桑福德先生才是我真正的父亲。我的父亲从来都没有像他一样好。”

当有人问她为什么。

她的回答令在场所有人都想掉眼泪:

“因为,我有需要的时候他永远都在那里,而且他真的关心我。”

在这种状态下,长大后的女孩,当然会爱上一个“温暖的”、“关心我的”大叔。

哪怕大叔已婚,哪怕大叔的孩子,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大。能怎么办呢?她们对爱如此饥渴,只要碰上,就本能地抓住不放开。

而男孩呢?

男孩是不是就不用担心?

不。

父亲一生缺席,男孩一生“缺钙”。

他会充满不安全感,会紧张,会焦虑,会情绪容易失控,产生攻击行为,甚至酗酒,纵欲,药物滥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会比家庭幸福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性格缺陷更明显,更容易出现女性化特征;

关键的是,父亲离开,母亲陷入浓浓的孤独,她会本能地渴望与孩子相依为命,用爱将孩子裹挟,用焦虑将他捆绑,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于是,缺少父亲的孩子,不自觉产生恋母情结,在心理上,终生与母亲病态共生。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爸爸多回家!

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唤醒孩子的才华》中写道:

“两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

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

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一家人,围着一桌美味佳肴,在轻松温暖的谈话氛围中,分享各自的悲欢与思考。

这种时刻,爱意流淌,彼此心灵打开,大家互相看见,互相听见,情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心灵教育的时刻。

有了爱的满足,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出现大麻烦。

即使有,在这样的家庭中,还怕解决不了么?

前美驻华大使洪博培说过:“我最后的目标是做一个称职的爸爸,不然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

如果中国的爸爸们,也像洪博培一样,将家庭幸福也视为人生的一种成功,甚至最重要的成功,也许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阳光心理咨询师蒋庆伟说:

父亲不止是生理意义上的,还有心理意义。

母爱可使子女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父爱的功能则表现在教会孩子怎样应付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人生问题。 

母爱代表着人性和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父爱则往往象征着事业、思想、秩序、冒险和奋斗,代表的是理性方面,其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成就感的培养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也与父亲有关。

好爸爸是“幕后推手”

如果没准备好,请谨慎成为父亲。



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已经成为社会的病态流行现象。

调查发现,80%以上的父亲,都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

70%的父亲在家庭中缺位。

90%以上的母亲,主要承担着孩子的养育之职。

所以说,无论是情感的交流,还是成长的陪伴,中国的父亲都是不及格的。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为他花时间,比为他花钱更重要。

父母的陪伴,比父母的教育更重要。

爱,不是心理活动,而是实际行动。

如果你们真的爱孩子,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婉辞无意义的牌局,推掉无关紧要的商务与应酬,回家。

回家陪在孩子身边,用行动告诉他:亲爱的宝贝,我是爸爸!永远爱你的爸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