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时的“女汉子” 恋爱时的“小女婴”

标签:
情感 |
分类: 婚恋心理 |
“女汉子”的悲哀
Candy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都什么年代了,还靠男人吃饭。"对于坐在自己邻座,上班经常"摸鱼",没事就给男友打电话嗲声嗲气要这要那的同事July,Candy是很不屑一顾的。"长这么大,我还没花过男人一分钱呢,都是我自己挣的。" Candy对此很是得意。
从小就被离了婚的妈妈教导:"这个世界上谁都靠不住,只有自己才是靠得住的。"
Candy很小就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独立。大学四年,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做家教、打零工上了。毕业以后,一咬牙,做了销售。几年以后,同寝室的姐妹们还在过着每月工资"吃光用光"的小日子,小有积蓄的她,已经贷款在市区给自己买了一套房子了。
虽说如此,每当夜深人静,自己独倚床头,Candy偶尔还是有着一闪而过的悲哀:难道这一辈子就真的只能靠自己了吗?
成熟与独立
我们从婴儿成长为成人的过程,不仅是生理层面上从对父母的依赖到独立的过程,更是心理层面上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不论是过分的依赖(找不到自我,什么都靠别人),还是过分的的独立(就像Candy,什么都靠自己,完全不依靠别人),都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成熟的独立,是在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既能够与自己独处,又能够依恋于他者。那么,不成熟的独立("假性"独立)是怎么形成的呢?
婴儿的玻璃心
大家都知道,婴儿出生时,全然依赖妈妈,它的各种需求都无法自己搞定,全部仰赖养育者。
看,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回应婴儿,读不懂婴儿的玻璃心,那可咋办?婴儿必须通过妈妈及时的回应,透过妈妈充满爱意的注视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妈妈生动的脸,就像一面美好的镜子,婴儿从中照见了自己。
如果妈妈心不在焉,麻木机械,面无表情,一次又一次错过婴儿想要跟妈妈肢体眼神交流互动的渴望,甚至期望婴儿早日独立,不顾它撕心裂肺的哀嚎,刻意训练婴儿独立自主入睡,那么婴儿的玻璃心就会碎得满地都是。
满地的碎片如何拾起?婴儿的有力武器是:偏执分裂的防御机制。它会把及时回应,好好喂奶的体验,当作是好的,没有瑕疵的完美乳房,剩下的当作绝对恶的恶魔,一分为二,一别两宽。
通过这样的分裂,婴儿把好的体验、生的希望得以保存。如果好的体验相对比较多,婴儿后面会发展出整合好与坏的能力,这样的人长大后不会非黑即白,具有基本的理性逻辑能力,能够较为全面的看待事情。
可是如果好的体验实在太少,坏的体验实在太多,那可咋办?不断的切割,不断的分裂,也分不出生的希望,结果就真成为一堆无法粘合的碎片。精神分裂症等重度精神疾患、经常制造恶性犯罪的反社会人格,就是这个时期存在感碎成一地的可怜娃。
这个艰难时期,婴儿还有可能发展出一套自救方案,就是夸大自己的能力,自己骗自己不再需要依赖乳房:哼,我完全有能力,像个成人一样自我满足,再也不需要你们这不靠谱的父母。如果父母还鼓励婴幼儿独立,希望他们自己呆着不粘父母,那么很可能,孩子呈现出“假性独立”。
“假性独立”,从婴儿期就开始。被妈妈忽视的孩子(妈妈弱或者控制感强,当然这都是一会事儿),很容易就过早去照顾妈妈,又会幻想理想妈妈可以满足自己一切,关系里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延续到成年状态,小大人,成为大小人。
一个特别独立自主的人,并不是没有依赖需要,只是感觉依赖有不安全感。当建立亲密关系后,依赖的愿望,就会有机会实现,或许就会“补偿性或报复性”的依赖他人。
很多女性单身时“女汉子”,而恋爱时“小女婴”,就是因为不安全感而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最后在关系中迷失,没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