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洛阳心理师蒋庆伟
洛阳心理师蒋庆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930
  • 关注人气:1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死亡?

(2017-09-07 11:28:07)
标签:

教育

分类: 社会心理

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死亡?

死亡如骄阳,你无法直视却一直存在。 

最近看的一本书是欧文亚龙的《直视骄阳》,是一本关于死亡焦虑的书。

人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被无所不在的死亡体验和死亡焦虑围绕,从6岁直至青春期,死亡恐惧都还深埋在无意识深处,这个阶段正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性潜伏期。进入青春期,死亡焦虑大规模地爆发了:青少年通常都会思考死亡这个主题,少数还会有自杀的想法,如今的青少年则通过在暴力的电子游戏中体验“二次生命”来掌控或征服死亡,还有一些青少年则做出叛逆行为来派遣死亡焦虑,如讲死亡笑话、唱嘲弄死亡的歌曲或是和朋友们看恐怖电影等。

另一些年轻人则通过冒险来对抗死亡焦虑,比如极限挑战运动或蹦极、乘坐过山车之类的。死亡的焦虑无处不在,那些没有指向的焦虑正是死亡焦虑。 

每次死亡焦虑来临,简直是食不下咽,正吃着饭就把剩余的饭到了。我无法忍受生活在恐惧中,于是寻求各种方法减轻这种痛苦,我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他们严加管教,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努力变成孩子的愿望。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像个机器人一样,心里除了赚钱,什么想法都没有。身边很多的人,为了缓解死亡焦虑,寄托于坚定的信仰,那时的我对所谓的神都是不信的,为了缓解死亡焦虑,我一再告诫自己要相信终极拯救者,相信每个人是有来世的。

大多数时候,对于死亡的焦虑潜伏在无意识中,当一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提醒我们,它才会冲破思想的禁忌,萦绕人的脑海,带来挥之不去的焦虑与恐惧。

这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见证身边的人伤逝,校友重聚,重大的周年纪念,生日,哀伤之梦,一段关系的结束等。

这些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一个阶段结束的见证,它们提醒着我们,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有结束。

对于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强烈。尼采说创造你所爱的人生,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得不好是由于外在原因,并且紧抓着这个念头不放,你的人生也就难有什么好的改变。 

对于存在主义提出的人生本无意义,CC说:孤独与群居的幸福都是人的属性,人的意义是让身边的人有意义。正如书中提到的波动影响观念,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者这方面的知识,也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着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我们对他人的影响就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的扩散出去,不断传递。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对于我的生命来说,真正的存在仅此一次。
正因为如此,我才不忍心让每一分钟白白地流走(因为这一分钟也是不可重复的),我要去做那些我认为对我有价值的事情,要用我认为有价值的方式去体验我的生活,我要和我爱的人在一起,去爱他,并通过爱他而去爱所有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