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庆伟老师接受大河报专访

标签:
时评 |
分类: 社会心理 |
http://b179.photo.store.qq.com/psb?/V10NVxE32lmv3g/bso2aL596yG7*MlbGesGYcMLyE1JzQ9CAGAmjTYtiLY!/b/dLMAAAAAAAAA&bo=gAKPAgAAAAARECg!
前几日,蒋庆伟老师在郑州参加心理学的培训,并在此期间接受了大河报《关于催泪式感恩教育》的的采访。
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大学都即将开学。
在开学之初,很多学校都喜欢请一些专家来学校开一些讲座。
这些讲座大多围绕感恩教育开展,学校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动机。
而对于这样的感恩教育的演讲,演讲者们为了达到一种吸引人眼球的效果,往往会努力达到这样的一种场景:
演讲者在台上慷慨陈词,学生们在场下哭的稀里哗啦。
这种场景被友戏称为:“催泪式感恩教育”
那么蒋庆伟老师是如何看待的呢?
蒋老师在采访中谈到:催泪式的感恩教育,可以打开亲子之间的情绪阀门。
确实有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夸大。
因为,催泪不是目的,如果没有平日里点点滴滴的教育,无法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
而且,蒋老师提到,从心理学上来说,催泪是有技巧的,但人的情绪也是有规律的。
第一次会被感动,第二次效果就会弱化,第三次可能就会反感。
“频率过高,方法不当,不仅不会起到积极作用,还可能有负面效果”。
因此,小编觉得适度的感恩教育是好的,过多的话就会适得其反。
中国有句老话:“爱出者爱返”。
给与孩子足够的爱,相信孩子也会給父母很多的爱。
何况,孩子天生就是爱父母的呢。
前一篇:行为的动机
后一篇:产后宝妈情绪低落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