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嘴后情绪激动,小学生持刀对峙爷爷

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社会心理 |
8月2日,安徽泗县一名小学生因与家人拌嘴后情绪激动,手持菜刀跟爷爷对峙,亲戚邻居都来劝和。当地政府表示,双方没有受伤,已经对孩子进行疏导工作。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心理健康在受到威胁时,会让小学生学习变差,影响成长。其实,有时表面上看上去正常的人,在他的身体内或许潜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那么,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行为表现有哪些呢?
一、人际交往问题及表现:
1.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即使去活动也不遵守游戏规则。
2.行为难以捉摸,喜怒无常,经常打人骂人,或经常动手动脚威胁别人,狂妄、粗暴。
3.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课堂不守纪律,经常胡闹。
4.不懂交往规则,不善于处理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责任感。
二、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
1.犯错误后不能诚恳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总会歪着头斜着眼,满脸的委屈或是不在乎,还会不断的顶嘴,辩解的理由总有很多,离开老师时嘴里会不住的絮絮叨叨表达不满。
2.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喜欢在课上或课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样子,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怪叫或做鬼脸,毁坏班级或自己的物品,上课坐不住和别人说话,甚至对同学和老师进行报复。
三、小学生厌学心理表现:
1.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总是打哈欠,昏昏欲睡。听课时不是在玩东西就是跟别人小声讲话,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当老师提问他时,他还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
2.做作业时不专心,有的把字写的歪七扭八、乱七八糟,字迹很难看清,甚至有的学生抄袭别人的作业。
3.做事不主动,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想着无关的事、看着无关的事,不做该做的事。
四、入学的不适应表现:
1.被送到学校父母要离开时,拉着父母衣服舍不得离开,甚至哭鼻子。
2.来到学校后,不是头疼就是肚子疼,感觉学校的饭菜饭菜不可口,学校的床铺不舒服,最盼星期六或是放假日的到来。
3.在校时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不爱说话,不断给家来打电话,一打电话就会哭叫,并让父母接他回家。
五、注意力不集中:
1.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经常东张西望或是发呆。有时爱做小动作,如玩钢笔、捏橡皮、抓耳挠腮、身体乱动、听到外边的声音就会转头等。
2.做事粗心大意难以持久,不能像别人一样认真有序的进行,往往是边做边玩,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3.在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如找不到课本,忘记了作业,弄丢了衣服,摔坏了钢笔等。
身为家长,要及时找到解决方法才能早一点挽救孩子哦!
1、及时心理疏导是避免过激行为的有效保证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偏移,关注他(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举动和偏激词,了解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给予及时地疏导。
2、及时心理矫正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波动,老师、家长必须及时矫正。俗话说:防范于未然,这是很有必要的。
3、尊重孩子,及时心理治疗是纠正功能性心理疾病的有效措施
目前小学生心理疾病,多出现功能性心理疾患。简单地说就是因某种心结或压力造成的心情紧张而出现的各种心理状况。
功能性心理疾病,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不自觉发生不适,如:肚痛、发烧、胃病、肠胃疾病、冷汗、痉挛等,医院检查诊断不出问题,实际存在心理疾患。
心与心的沟通,“以心育人”“尊重孩子”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沟通与理解,耐心倾听,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孩子就像一颗好的种子,他想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就需要我们尽可能给予它好的土壤也就是好的成长环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