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出现问题是父母的过错?

(2014-12-28 09:30:32)
标签:

杂谈

孩子出现问题是父母的过错?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每个成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着,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平衡;各部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其中某一部分需要改变,就会引起其他部分作出改变,继而要求整个系统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亦即“牵一发动全身”的道理。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家庭或一个问题婚姻的时候,我们不只是要关注出现问题的“主角”,而是要综观家庭关系的全局。

有一个刚满两岁的男孩叫罗子洋,他因一直照顾他全部生活的小阿姨离开他而常常在家哭闹不止。在幼儿园也不合群,不守纪律,成为人人讨厌的“小霸王”,使他的父母非常苦恼。在老师的建议下,他们带着孩子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经过了四次家庭治疗,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得到了完全的改变。

第一次家庭治疗:咨询师首先与年轻的父母分别交谈,通过引导他们作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使他们认识到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父母自身:罗父的父亲严厉刻板;罗母经历了幼年丧母。

在他们的幼年经验里,从未享受过父爱或母爱,因而不懂得怎样做父母,怎样给孩子施爱。他们也不懂得怎样承担父母的责任,一心忙于打工挣钱,把爱抚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小阿姨。

结果是孩子把小阿姨当作母亲,与她建立了错位的依恋关系。小阿姨的突然离开就使孩子产生了母爱的缺失,产生了严重的不安全感,所以哭闹不止。

第二次和第三次家庭治疗:咨询师着重指导罗父罗母学会怎样和孩子相处,建立依恋情感关系,承担起父母应尽的责任,使孩子与父母逐渐亲近起来,家里恢复了欢快的气氛。

第四次家庭治疗:咨询师具体地训练这对父母在给予孩子恩慈的同时,还要建立并正确使用权威,使夫妻、亲子之间的界限松紧适度。

由于罗父罗母能积极、默契地配合咨询师的治疗,罗子洋的情绪很快得到了改变,家庭气氛和谐融洽,在幼儿园也能与小朋友愉快相处。

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当一个家庭出现不和谐状态的时候,孩子似乎是问题的“主角”,他出现了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如自卑、孤僻、厌学、哭闹、甚至攻击破坏行为等等。然而在现象的背后往往是: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关系混乱;父母教育失当;父母自身信念系统存在问题等等。

孩子的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只是在互动情景下浮现家庭整体的困难。因此,我们作咨询不能只局限于关注所谓的问题“主角”,而要客观地全面地了解整个家庭的局面,减用“替罪羔羊”来承担家庭整体调整的需要。

系统理论还提出一个“非总和”的概念,即各部分的相加不等于总和。因为“总和”强调的是数量上的相加,或可说一个整体中的各部分相加,得到的仅仅是数量上的总和。而一个家庭的组合,不仅仅是几口人的简单相加,也不仅仅是各成员自身特质的累加,还要把家庭各成员间互动关系产生的力和功能发挥等等因素综合进来考虑,由此我们可以确信:家庭的组合比其总和更大更复杂。

也许,我们用以下的公式来阐述可以更加简洁明了:

家庭功能=家庭成员各具特质的相加+良性互动对其特质发挥的促进>家庭成员各具特质的相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