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极富成效的人善于控制内心的拖延

(2014-09-11 09:15:30)
标签:

杂谈

极富成效的人善于控制内心的拖延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种想拖延的想法,我们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我们会有各种分神的事来逃避我们要做的事情。当然,有的时候是因为对手上的工作感到厌倦,另一个则是这个工作有一定难度。反正不管怎样,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喜欢拖拉的自己。

拿破仑说过,“花时间深思熟虑,但是当行动的时间来到时,就停止思考,投入进入。”事实上,想成为一个极富成效的人,我们首先需要战胜的就是我们自己,尤其是当我们知道应该做,但是又禁不住来推迟的时候。而且这种拖延,也许是一小时,一天,甚至几周。我们就是不愿意开始着手做。

拖延症一定是极大生产效率的杀手。所以,如果你掌控了内心那个拖拉的自己,在必要的时候,能让这种想法停止,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成效的人。相信有人可以做到这点,但是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那些极富成效的人是如何关闭内心的声音,“可以的,你可以晚点做的。”呢?

美国Larry Kim在Inc.com上分享了这些极富成效的人的控制内心拖拉想法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极富成效的人。

■他们认识到延迟满足的价值

我们的文化是特别要求即时满足的。我们会被那些会给我们最快的,最容易奖赏的任务所吸引。

特别有成效的人深刻理解他们劳动的果效,愿意坚持长期艰苦的任务,并坚持完成。他们把大任务分成小块,这样他们可以更容易,也常常感到一些成就感。就如James Dean说的,“感恩来自于过程,而非结果。”

开始因坚持不懈来奖赏自己,花时间来庆祝更长期的成功。这会帮助你停止对任务有多步骤,或者推到更长的时间表以后。

■他们对于时间的承诺更实际

你认为一个任务要花3小时完成,但是你没有一个3小时时间来做这件事,你想推迟它直到你有时间。

除非任务不可能花3个小时,可能只需要1.5小时。富有成效的人会以他们有的时间开始,看任务如何进展。

他们避免陷入这样的宿命论,“但是这会没完没了!”的心态蚕食自己。他们用他们有的时间,而且以后能做的时间,他们正越来越接近完成了。这也就够了。

■他们不去考虑内心的完美主义

内心的拖延和完美主义是好朋友。完美主义会不断提醒你,你现在做的不够好,所以先别做。这就让每个任何看上去比他们实际的更令人怯步,而且你就想推迟。

停止如此自我否定。你不必做一个糟糕的工作,或者结果半拉子的工作,要关掉你内心的完美主义。只是告诉自己,“我尽我所能做,这就足够了。”

看看Serena Williams,她在她的位置上非常成功,有许多成就。但是像其他人一样,她仍旧和内心的完美主义作战,她说,“我相当不满足,我感觉有很多方面都可以改善。”但是这没有阻止她上进。她能冒险,而且关掉这毁灭性的的声音,不断前进。

■他们非常善于优先排序

你是首先解决你的待做事情列表上最容易的任务吗?这是一个诱惑,因为这会给我们渴望的即刻满足,让我们有成就感,以为这个会帮我们完成更困难的工作。但是通常不是这样的。

极富成效的人首先处理他们待做事情列表上最困难和重要的任务,要把他们弄出来。

■他们不会杞人忧天

以下这些是你告诉自己来推迟完成某件事的理由!

当我完成,这个糟透了怎样?如果我的老板不喜欢怎样?如果这个没完没了怎样?要知道你还没做呢。

极富成效的人只是完成任务,晚些才会担心影响。正如Roger Babsons所言,“记住,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最终的。”

别在你的项目上放下你的恐惧,在所有的可能性里,你的恐惧是无根据的。相反,不要给他们任何空间,开始工作。

看完这些方法,你觉得是什么常常阻止你不能成为富有成效的人。努力在这个方面突破自己,你也会成为一个极富成效的人。

抱怨不能平衡工作与生活,实则是自我放纵的行为

要真正成功平衡工作与生活,惟一的方法就是:遵从内心的喜好,找到自己的使命,学着去欣然接受工作与生活之间的不平衡。

为什么每个人都如此关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呢?

坊间传言,按照上世纪50年代流行心理学的说法,工作狂都贪婪自私,注定死于心脏病。

事实并不真是这样。就像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曾经说:“人们死于厌烦、心理冲突和疾病,但他们不会死于辛勤工作”。如果你的工作很有意义,这尤其如此。

对于工作量过大的有害影响,大多数研究都依赖于对超负荷工作量的主观评估。它们没能理清研究对象对工作本身的理念和情感。让你厌烦的事情肯定会显得乏味。如果你讨厌自己的工作,你就会觉得任何的工作量都是多余的,这就像强迫一个人吃一大盘他并不喜欢的食物,还问他是否吃饱了。

从真正意义上讲,只有不享受工作的人才会觉得工作超负荷。同样地,如果你在工作中缺乏归属感,或者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哪怕一丁点儿工作也会让你觉得索然无趣。

也许,该重新定义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了,或者,至少停止考虑这个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

■辛勤工作可能是你最重要的职业武器

事实上,尽管你足够聪明,或者足以胜任某项工作,但仍然只有辛勤工作才会让你脱颖而出。工作狂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每种社会中都倾向于如此,哪怕像加勒比海、地中海地区、南美这样的落后文化也不例外。人类文明的每项重大成就,从文学到科学到体育,都是这些更为努力的人的工作成果。

巧合的是,他们根本不关心要去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成就超凡的人寿命更长,他们很多人工作至生命最后一刻。毫不奇怪的是,世界上工作最努力的10个国家贡献了全球GDP的绝大部分。

■归属感是区分工作狂的利弊之所在

简单地说,对于你来说,哪怕一丁点儿无意义的工作,也比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坏得多。工作与人际关系颇为相似:花一周时间做你讨厌的工作,就像与你不喜欢的人共处一周,都会让人心生不快。

然而,一旦你找到合适的工作,或合适的人,再多的时间投入也让人甘之如饴。做你喜爱的工作,你就会深爱这份工作,让你热衷于辛勤工作、更长时间的工作。如果你不喜爱现在的工作,就应该换另一份工作――职业转变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为时太晚 。

技术并没有破坏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而只是凸显了你的工作有多无聊,你过去的生活有多乏味。

你是否曾想过,即使在与多年未见的朋友共进晚餐时,在庆祝周年纪念日时,在看电影时,在第一次约会时,为什么你都会忍不住看手机呢?

原因很简单:这些事情都不如电子邮件、Facebook或者Twitter的内容更新那么有趣。现实生活被高估了,尤其与网络相比较时更是如此。技术并不只是消除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它还改善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应付工作而没有追求事业的人才会担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因为他们没能享受工作。

如果你有幸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而不只是应付工作,那么你就应该欣然接受工作与生活之间的不平衡。事业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目标方向感,而工作只是提供一份收入。工作承担着你做的事情;而事业却承载着你热爱的东西。如果你总是每天、每周、每月地算计自己的工作时间,很可能你就是在应付工作而不是在追求事业。

相反,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是模糊,你越可能在工作上和生活中都取得成功。真正的事业不是一份朝九晚五的苦差事。如果享受自己的工作,你自然而然就会坚持工作。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消除工作与玩乐之间的界限。如果把工作和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谁还会关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呢?

■抱怨工作与生活之间没能很好地平衡,这不过是一种自我放纵的行为

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理念对于社会发展毫无意义。它源于对积极心理学的曲解,事实上,积极心理学推崇的是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而不是自我陶醉和自我放纵。这种曲解也说明了,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会有那么多人抱怨没能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以此来寻求关注。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东方与西方的对比研究方兴未艾。在日本、中国或新加坡等东方国家,通常,即使人们更为努力地工作,却很少抱怨工作与生活中的不平衡。在部分程度上,西方国家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停滞,就是由于西方人优先考虑休闲娱乐而不是工作导致的。

总之,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这个问题,不在于你不能将两者分开,而在于你不能融合它们。其根源就在于,很少有人能够享受他们的工作。要真正成功平衡工作与生活,惟一的方法就是:遵从内心的喜好,找到自己的使命,学着去欣然接受工作与生活之间的不平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