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的爱恨情仇
(2013-06-28 08:59:53)更多精彩案例详见:
这位妈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家里她从来不让儿子小强做学习之外的事。衣服都由妈妈洗。地板全由妈妈拖。妈妈只希望小强把啥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小强也算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她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了,给小强报了一个贵族学校。条件非常好,但是每年的学费一万多,小陆就通过多打工和节衣缩食来攒钱。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吃咸菜、馒头。孩子回来的时候他就会买鱼、炖排骨菜做的很丰盛。衣服也是经常买新的好的。为的是不让别人看不起。小陆这样辛苦换来了儿子学习成绩的不断提升。
可是好景不长,升入初中之后情况开始逆转。小强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有时听不懂。后来又发展为小强偷偷进网吧。妈妈发现之后首先是苦口婆心、声泪俱下的劝孩子以学习为重,不能再去网吧。小强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不再去。但是时间不长小陆就又在网吧发现孩子,无奈妈妈开始限制孩子的生活费。很快妈妈发现孩子开始“偷”家里的钱。小陆的心都要碎了,看硬的不行,还是再试试软的。在一次小强又去网吧玩了一天之后,妈妈找到了他,在大街上妈妈给小强跪下,求他不要再去网吧。谁料到孩子非但没有感动,反而大声说我受够了,你别再装了。小陆心彻底碎了,一下子病倒了。
阳光心理咨询的老师来简单分析一下小强的转变。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小陆就在外面给孩子报辅导班。在课堂之外上大量的课外习题,训练。这时小强会怎么想?孩子会想,反正回家以后妈妈还会教我的,上课听不懂就算了,家里有备胎呢。这样的孩子怎会珍惜课堂的时间?怎会发展出自学的能力?但这些孩子早期确实会表现的不错,因为家里家外都是课堂,可是内在的潜能却被生生地“阉割”(心理学名词,也称“去势”,扼杀的意思)了,于是后期学习越发吃力,不幸终将降临。
人类的技能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当我们明白自己缺啥的时候就会努力去补啥或者去创造啥。远古有了石器工具,现代有了高科技,这些都是人类创造力的成就。若是缺啥就有人顺手送来,创造力还如何产生?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恰恰是周遭的环境(家庭、父母、学校、教师等等)把这些天才的想象力,创造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一点点的扼杀了。
总是到孩子初高中时,甚至很多在小学期间,就猛然间发现自学能力对于孩子是那么重要时,却发现,不知何时,他已经无能为力。谁会去反思,曾几何时,这孩子会抢着自己用勺子舀饭吃,会抢着帮妈妈拿鞋子倒垃圾,会主动要求识字写字,会不要看电视只要妈妈陪着讲故事,会闹着听音乐趴在钢琴上死活不肯离去,会说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成为了老鼠大王?而又曾几何时,母亲们满街追着喂饭吃,要求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逼迫他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然后参加了N多培训班也发挥不了创造力,圆形永远是圆形,不会看成是太阳是天空是海洋?
到底谁成为了“阉割”孩子自我成长能力的刽子手?你还记得孩子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吗?你还记得你对待孩子问题的态度吗?也许在那一刻就决定了,你的孩子的成长之路。小陆在思考这个问题吗?
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认为,小陆妈妈只是太多类似父母的代表,真的希望父母们不要再做“阉割”自己孩子的傻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