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爱孩子, 不让他成心理孤儿
(2013-05-17 08:46:01)分类: 亲子教育 |
每一个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孩子的快快乐乐、健康生活,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惹人喜爱,但是不知道大家看没看到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羞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这就是所谓“心理孤儿”的特征,处于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都容易患上此种“怪病”。“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现象。
孩子心理教育面临“尴尬”------名存实亡
目前的现实是青少年的家长大多缺乏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更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的常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
在各个中小学表面上大多建立了心理健康室或者心理咨询室,可是事实上都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真正起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帮扶作用。
这样以来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
如此,忽视孩子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有的父母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另外,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心理问题也相当严重。据中国家庭调查,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或是家庭经济负担重,父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不健康心理。
怎么办?洛阳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家长的建议是:
做“朋友式”父母
作为父母要“学会”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处理事情。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调查分析,孩子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 牧师式”、“ 师徒式”的父母亲。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
最后,阳光心理邀请有心提升亲子关系的家长参加“好父母俱乐部”,这里有更多的家长和您一起探讨、学习如何更好的“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