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职场心理 |
现代都市,一些中青年职场人,对自己所处的职场总会表现出种种焦虑,时时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人称这种现象为职场“年龄恐惧症”。 职场“年龄恐惧症”,不仅影响工作和学习,而且还会给家庭生活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危害。如何消除职场“年龄恐惧症”?
最大的担忧是年龄问题
年薪20万元的陈涌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销售主管,他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可最近他却变得担忧起来,有时甚至焦虑不安。
“我担忧的是自己一天天变老,知识越来越老化,几年、甚至10年之后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怎么办?”刚从深圳回万州的陈涌说这番话时,显得有些疲惫。
其实,陈涌的年龄也并不算大,现年35岁。
1993年,陈涌从重庆三峡学院经贸系毕业,当年分到万州二轻塑料厂做管理人员,两年后,他在亲朋好友的一片反对声中,毅然从单位辞职,随浩浩荡荡的打工潮南下深圳……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应聘到一家外资企业,先从车间工人做起,半年后当上了营销员,一年之后出任营销部主管,凭着在学校学得的知识,加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1996年,他就把业务拓展到了华南、西南和东北的一些地方。
长年在外奔波,加上市场竞争的残酷,陈涌越来越感到工作压力大,他时时都感到,年过30之后,体力精力越来越不如前几年了,再加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对员工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能力要求越来越强。自己接受知识没有年轻人快,再过几年能否胜任这份工作?
陈涌看得最重的是自己的事业,他原先的想法是要在40岁之前办一家有规模的贸易公司,拥有数十名员工,拥有上档次的车……
“自己当老板才算真正有成就感!”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很担心到时不能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时时表现出对年龄的恐惧。
孩子与事业成了两难选择
和陈涌相比,王莉(化名)的忧虑似乎更多也更加合乎情理。这段时间,她与丈夫经常在商讨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选择生育孩子还是干点事业?”
6年前,王莉从南方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后考上硕士研究生,现在重庆一家计算机营销公司从事资料翻译工作。
“不知不觉中,一晃就年近30岁,要是能回到20岁才好哩!”
王莉的话幽默中带着几分苦涩。
她的丈夫是软件工程师,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上很有些成就,丈夫的资料很大部分是靠她协助完成的。
结婚5年,与她同龄的很多女性孩子都好几岁了,她和丈夫仍过着“二人”世界生活,有时也不免有些失落,婆婆也经常提醒她和丈夫:“你们同事的孩子都好几岁了,你们现在不要孩子,年龄大了生孩子不太好哟!”
王莉也和丈夫商量过,准备早点生孩子,每当提到议事日程,一大串的具体问题就会闪现在她和丈夫的脑海:生下孩子后,至少半年不能正常工作,还有很多资料要整理,还有很多项目与别人签了协定的,要是按期完不成软件开发项目,她和丈夫的收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还不打算生育孩子,将会错过最佳的生育期,这段时间来,她真不知怎么选择。
其实,像王莉这样的担忧并不鲜见,在一所高校任教的一女老师也有这样的心病,她年近40岁,仍在为是否生孩子犹豫。在她看来:“高校的竞争是比较规则的,也是公平的,更是很激烈的,完全凭本事吃饭。”
如果没有高深的学历、没有突出的科研成就,是很难“混”下去的,她希望读完博士、评上副教授和教授后再考虑生育问题,然而“时不我待”,如果事业上去了,今后年过半百,孩子才上小学,或多或少有些顾虑。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婚育恐惧在不少家庭出现,这方面的担忧,女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不知选择做什么
8月6日,刘小雨(化名)来到重庆万州一所职业学校应聘,他和学校负责人摆谈之后,校方很客气地对他说:“你先回去吧,我们研究后会通知你!”
校方这句话,不用多想,便知道是委婉地拒绝。
5年前,刘小雨从大学中文系毕业,那时他的愿望是当作家,写一些深受少年儿童喜欢的小说,名利双收。
在学校里,他是文学社成员,经常发表一些小小说、诗歌之类的作品。毕业后,他没找工作,准备一心从事创作,然而两年过去了,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当作家的艰难,而且写了好多东西向杂志社或出版社投稿,不是退稿就是“泥牛入海”。
生活是很现实的,且不说创作需要经费,光每天的基本生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2004年初,他决定外出打工挣钱,他来到成都一家房地产公司,当了一名办公室文员,尽管月薪只有1500余元,但工作却很轻松。
在那家房地产公司干了一年,他觉得工作很枯燥很乏味,便向老总提出辞职,他又到了一家报社工作,开始,他很投入,也写了几篇令同行称道的稿件,半年之后,他认为搞新闻太苦太累,以“不适应”为由辞职。
到如今,29岁的刘小雨还未找到工作,更让他苦恼的是,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自己选择哪种职业最合适。他陷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苦恼之中……
职场年龄恐惧分三类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心理咨询专家戚万胜分析,部分职场人年龄恐惧可分三类:
成就恐惧:俗话说,三十而立。然而,每个人的道路并非平坦的,既有鲜花、阳光,又有荆棘、狂风暴雨。活跃在职场中的人也不例外,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各种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一些年近30或已过30岁的人因自己事业未达到预期目标而感到恐惧,很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如害怕有朝一日不能适应工作,害怕被老板炒鱿鱼等等。
婚育恐惧:事业上压力过大、生活上压力过大的人,往往在面对生育孩子或忙于工作或其它方面的选择时十分艰难,这方面女性表现特别突出,随着年龄的增大,也会出现恐惧,这种现象称为婚育恐惧。
定位恐惧:一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常常会出现害怕失业或对现有职业不如意的时候,看着同龄人事业有成,家庭生活甜美,可自己还一事无成,连自己的职业定位都没确定下来,认为“青春不再”前途无望,对自己的事业前途灰心伤气,这种焦虑实际上是定位恐惧。
如何消除职场年龄恐惧?
部分都市人存在职场年龄恐惧现象,如何给予解除,让他们投入到愉快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中。
重庆三峡学院客座教授、高级职业规划师孟新福认为:对工作压力比较大、对成就感看得很重的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工作目标,工作目标可做详细些,如每天要完成多少、每月应做哪些工作、每季度应怎样做。在制订工作目标时,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盲目、更不能随意改变,这样就可以按照制定的目标去努力做好每件事,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心理压力,使自己投入到轻松愉快的工作之中。
对有婚育恐惧症的年轻夫妇,在事业和孩子的选择上,应定下婚育计划,把婚育计划列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婚育计划不能忽略,因为这将影响你的整体职业规划,也是夫妻双方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工作和生活更加融洽,使家庭发展得到平衡。
对年龄较大、还未给自己将来的职业和事业确定一定目标的人,应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尽量放松下来,以一颗平静的心、平常的心去面对现实,当工作不顺心或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或愤怒、怨恨等情绪时,应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最好向亲朋好友倾诉或向心理咨询师咨询,以求得他们的帮助,在他们的建议下,好好反省,然后规划自己的职业或投入到现有的工作、学习中去。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自己职业还未定位甚至定位不准的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找职业规划师咨询,然后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总之,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科学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要认识到,一个人年轻,接受事物快、思维活跃,的确有一定优势,年龄大一点,社会经验丰富、生活阅历多,思想也较成熟,这也是优势,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只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烈的敬业精神,不断学习,认真钻研,就能立于职场的不败之地,就不会被年龄所困扰。
最大的担忧是年龄问题
年薪20万元的陈涌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销售主管,他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可最近他却变得担忧起来,有时甚至焦虑不安。
“我担忧的是自己一天天变老,知识越来越老化,几年、甚至10年之后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怎么办?”刚从深圳回万州的陈涌说这番话时,显得有些疲惫。
其实,陈涌的年龄也并不算大,现年35岁。
1993年,陈涌从重庆三峡学院经贸系毕业,当年分到万州二轻塑料厂做管理人员,两年后,他在亲朋好友的一片反对声中,毅然从单位辞职,随浩浩荡荡的打工潮南下深圳……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应聘到一家外资企业,先从车间工人做起,半年后当上了营销员,一年之后出任营销部主管,凭着在学校学得的知识,加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1996年,他就把业务拓展到了华南、西南和东北的一些地方。
长年在外奔波,加上市场竞争的残酷,陈涌越来越感到工作压力大,他时时都感到,年过30之后,体力精力越来越不如前几年了,再加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对员工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能力要求越来越强。自己接受知识没有年轻人快,再过几年能否胜任这份工作?
陈涌看得最重的是自己的事业,他原先的想法是要在40岁之前办一家有规模的贸易公司,拥有数十名员工,拥有上档次的车……
“自己当老板才算真正有成就感!”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很担心到时不能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时时表现出对年龄的恐惧。
孩子与事业成了两难选择
和陈涌相比,王莉(化名)的忧虑似乎更多也更加合乎情理。这段时间,她与丈夫经常在商讨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选择生育孩子还是干点事业?”
6年前,王莉从南方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后考上硕士研究生,现在重庆一家计算机营销公司从事资料翻译工作。
“不知不觉中,一晃就年近30岁,要是能回到20岁才好哩!”
王莉的话幽默中带着几分苦涩。
她的丈夫是软件工程师,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上很有些成就,丈夫的资料很大部分是靠她协助完成的。
结婚5年,与她同龄的很多女性孩子都好几岁了,她和丈夫仍过着“二人”世界生活,有时也不免有些失落,婆婆也经常提醒她和丈夫:“你们同事的孩子都好几岁了,你们现在不要孩子,年龄大了生孩子不太好哟!”
王莉也和丈夫商量过,准备早点生孩子,每当提到议事日程,一大串的具体问题就会闪现在她和丈夫的脑海:生下孩子后,至少半年不能正常工作,还有很多资料要整理,还有很多项目与别人签了协定的,要是按期完不成软件开发项目,她和丈夫的收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还不打算生育孩子,将会错过最佳的生育期,这段时间来,她真不知怎么选择。
其实,像王莉这样的担忧并不鲜见,在一所高校任教的一女老师也有这样的心病,她年近40岁,仍在为是否生孩子犹豫。在她看来:“高校的竞争是比较规则的,也是公平的,更是很激烈的,完全凭本事吃饭。”
如果没有高深的学历、没有突出的科研成就,是很难“混”下去的,她希望读完博士、评上副教授和教授后再考虑生育问题,然而“时不我待”,如果事业上去了,今后年过半百,孩子才上小学,或多或少有些顾虑。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婚育恐惧在不少家庭出现,这方面的担忧,女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8月6日,刘小雨(化名)来到重庆万州一所职业学校应聘,他和学校负责人摆谈之后,校方很客气地对他说:“你先回去吧,我们研究后会通知你!”
校方这句话,不用多想,便知道是委婉地拒绝。
5年前,刘小雨从大学中文系毕业,那时他的愿望是当作家,写一些深受少年儿童喜欢的小说,名利双收。
在学校里,他是文学社成员,经常发表一些小小说、诗歌之类的作品。毕业后,他没找工作,准备一心从事创作,然而两年过去了,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当作家的艰难,而且写了好多东西向杂志社或出版社投稿,不是退稿就是“泥牛入海”。
生活是很现实的,且不说创作需要经费,光每天的基本生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2004年初,他决定外出打工挣钱,他来到成都一家房地产公司,当了一名办公室文员,尽管月薪只有1500余元,但工作却很轻松。
在那家房地产公司干了一年,他觉得工作很枯燥很乏味,便向老总提出辞职,他又到了一家报社工作,开始,他很投入,也写了几篇令同行称道的稿件,半年之后,他认为搞新闻太苦太累,以“不适应”为由辞职。
到如今,29岁的刘小雨还未找到工作,更让他苦恼的是,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自己选择哪种职业最合适。他陷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苦恼之中……
职场年龄恐惧分三类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心理咨询专家戚万胜分析,部分职场人年龄恐惧可分三类:
成就恐惧:俗话说,三十而立。然而,每个人的道路并非平坦的,既有鲜花、阳光,又有荆棘、狂风暴雨。活跃在职场中的人也不例外,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各种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一些年近30或已过30岁的人因自己事业未达到预期目标而感到恐惧,很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如害怕有朝一日不能适应工作,害怕被老板炒鱿鱼等等。
婚育恐惧:事业上压力过大、生活上压力过大的人,往往在面对生育孩子或忙于工作或其它方面的选择时十分艰难,这方面女性表现特别突出,随着年龄的增大,也会出现恐惧,这种现象称为婚育恐惧。
定位恐惧:一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常常会出现害怕失业或对现有职业不如意的时候,看着同龄人事业有成,家庭生活甜美,可自己还一事无成,连自己的职业定位都没确定下来,认为“青春不再”前途无望,对自己的事业前途灰心伤气,这种焦虑实际上是定位恐惧。
如何消除职场年龄恐惧?
部分都市人存在职场年龄恐惧现象,如何给予解除,让他们投入到愉快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中。
重庆三峡学院客座教授、高级职业规划师孟新福认为:对工作压力比较大、对成就感看得很重的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工作目标,工作目标可做详细些,如每天要完成多少、每月应做哪些工作、每季度应怎样做。在制订工作目标时,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盲目、更不能随意改变,这样就可以按照制定的目标去努力做好每件事,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心理压力,使自己投入到轻松愉快的工作之中。
对有婚育恐惧症的年轻夫妇,在事业和孩子的选择上,应定下婚育计划,把婚育计划列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婚育计划不能忽略,因为这将影响你的整体职业规划,也是夫妻双方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工作和生活更加融洽,使家庭发展得到平衡。
对年龄较大、还未给自己将来的职业和事业确定一定目标的人,应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尽量放松下来,以一颗平静的心、平常的心去面对现实,当工作不顺心或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或愤怒、怨恨等情绪时,应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最好向亲朋好友倾诉或向心理咨询师咨询,以求得他们的帮助,在他们的建议下,好好反省,然后规划自己的职业或投入到现有的工作、学习中去。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自己职业还未定位甚至定位不准的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找职业规划师咨询,然后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总之,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科学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要认识到,一个人年轻,接受事物快、思维活跃,的确有一定优势,年龄大一点,社会经验丰富、生活阅历多,思想也较成熟,这也是优势,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只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烈的敬业精神,不断学习,认真钻研,就能立于职场的不败之地,就不会被年龄所困扰。
前一篇:十种最有意思的中国人
后一篇:上班族小心快餐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