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类人孩”和“彼得潘”

(2007-11-02 14:32:59)
标签:

育儿/亲子

分类: 社会心理
“类人孩”和“彼得潘” 

    最近,社会学上谈论一个新概念,叫做“类人孩”,指生理上成年、思维意识仍处于孩童水平的人。此前,心理学上也有一个“彼得潘综合症”,两者有相似之处。

    一个成年人如果是“类人孩”或“彼得潘”,不嫩时却“扮嫩”,这是心理问题,可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类人孩”和“彼得潘”似乎越来越多。

  “类人孩”和“彼得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想长大,甚至恐惧长大,还有逃避成人该负的责任。“类人孩”是学者发明的新词,而彼得潘是英格兰童话中的人物,他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

  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比如,40多岁的女士与人交往时还像小姑娘一样撒娇,对“人事”浑然不知,“清纯”得令人费解,在办公室中动不动就落泪,在本职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请人帮忙。40多岁的男士,婚后仍整天沉醉于电子游戏,对抚育孩子的家务事不愿动手,有时还要与宝宝向妻子“争宠”。

    “类人孩”和“彼得潘”的产生主要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有关,如社会过多的评价(如繁多的考核)和父母的过分溺爱,可使孩子没有自信,非常依赖别人的评价和帮助,习惯于别人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自恋。

    聪明的父母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成长“季节”和独立完整的人,在嫩时不老,在老时不嫩,有一种健全的人格和精神。

  在现代社会文明中,一个成人也必须具有个人意志,能够自我评价,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总是“长不大”。

  所以,全社会也应有培植孩子独立思想和自力自强的氛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