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北大校长实名推荐高考招生成绩素质能力优秀学生遴选破冰 |
推荐第一名应不是北大原意
近日,北京大学招生办推出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此举被当做一件新生事物炒得沸沸扬扬,各方舆论对此褒贬不一。
我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慢慢想起,原来我父亲生前提到过这件事,说在中国应该实行校长推荐制。记得那年,他从加拿大回来后,说过国外大学的这种制度,好像还说中国解放前有些大学也这样录取过学生。现在想来,如果北大这一制度试行成功,当年作为某全国重点大学领导的父亲,还真有先见之明呢!
北大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目的是开拓招生渠道,影响及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利用这一制度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我觉得,这一制度是对高考的挑战,确实有利于把学生精力从被动应付考试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高考只是单纯看学习成绩,确切说是看分数,看考试能力。另外,北大最直接的目的还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招到好生源吧,因为现在地区和国际高等院校参与竞争与国内高校争抢生源,北大清华已经不是考生的唯一选择,广开巧开招生渠道十分必要。
作为一名希望孩子受到最好高等教育的家长,我很关心这件事情,因为几年以后,这一制度就与我有直接关系了。我同时盼望这一制度会沿着北大的初衷和其良好愿望的轨道运行下去。我相信北大首批选择的39所中学和39位校长,在目前的形势和舆论监督下,至少头几年绝对不会出现大家最担忧的腐败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鼓励中学校长勇于承担责任,大胆推荐学生,不惧个人得失,坦坦荡荡大公无私客观公正不拘一格地把那些学生心目中老师心目中校长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推荐进北大;把那些最有潜质最有发展最有希望的学生推荐进北大;把那些不易被发现的身怀绝技的怪才偏才推荐进北大;把那些最有争议却真有某些特殊专长的学生推荐进北大。
什么样的学生才能符合上述标准呢?我认为,首先学业要好,但不一定要最好,这是一个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最诚实守信的学生、最善良友爱的学生、最公正无私的学生、最乐于助人的学生、最具有良好气质的学生、最善于沟通的学生、最具有人气的学生、最拥有威望的学生、最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最具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最具有某种学科特长的学生、最具有动手能力的学生、综合素质最全面的学生、最适合北大的学生、最具有培养价值的学生……这些都应该是中学校长考虑的因素。
我觉得,这样的学生有两个最大的特点,首先他们没有那么多光环,没有那么多闪光的荣誉,不会一眼就认得出,甚至可能默默无闻,需要长时期近距离接触相处才能发现。其次,他们可能不是永远排第一或前五名的学生。也不会在一次考试或高考中被发现。他们“隐藏”在学生群体中,需要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长和老师们慧眼相识。
北大是在北京的一所大学,它想招到最好的中学生,却又苦于除了高考等一两个途径外难以发现这样的学生。于是它把权力下放,把这个任务交给全国各地一些好中学的校长。北大的作法是高明的,有利于发现特殊优秀学生。首先地域扩展了,从北京到全国十几个省,其次找到了好学校的校长,按照一般逻辑,好学生一定在好学校,老师一定会发现这些好学生,他们可以推荐给校长。因此,这样一来,这些中学校长肩负起为北大为国家为民族选材的重任。
今天看到两则消息,称江苏和湖北两位该省首名北大推荐生出炉。我首先感觉太快了!似乎有些草率。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刚刚公布三天,推荐生就选出来了,不知是否认真负责地遴选?再看看两位同学的情况,他们两位竟然惊人地相似,都是学科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都是本校年级考试第一名,也都是北大保送生。
我感觉,这样的推荐失去了意义。推荐应该是推荐那些仅凭高考不容易进北大的学生。北大选择的首批39所中学都是久负盛名在全国也是一流的学校,他们的学生也是各省的尖子生,这样学校的第一名无论是高考还是保送或北大自主招生进北大都是毫无悬念的。这两位同学的主要特点还是学习成绩好,而学习成绩在高考中最明显地体现出来,与一卷定终身的高考模式没有本质区别,还是没有走出高考圈子。每所学校永远都有第一名存在,是不是永远挡住了其他同学校长推荐进北大的路子?
再看看东北师大附中的推荐原则,他们在学习成绩文理科排名前10%(约有150名学生)中遴选,这样有更多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被校长推荐。他们的推荐程序相当严谨,工作十分细致,意在推荐出最适合上北大的学生。北京四中校长的态度是“宁缺毋滥”,他认为值得推荐的学生应该是可能成为像钱钟书、吴晗这样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才华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均衡”发展的优等生。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曾说过“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会知道尊重别人,会更能吃苦,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他还说,“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言外之意,北大更希望招到那些“弱势的群体中”高素质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孩子。
由此看来,一件新生事物要经过一段时间斟酌考量,是否成功也许几年几十年才能验证。北大是一艘巨大的破冰船,此次首航会经历成功和失败两种考验,但毕竟坚冰破除清水泛出,后续者可免除先行者之苦。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