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诚信员工企业须先扪心自问
(2012-06-13 10:19:58)
标签:
企业诚信员工杂谈 |
分类: 管理思潮 |
翻看报章,企业的招聘陷阱、对员工的欺诈和压榨的案例比比皆是,而习惯性加班并且不给加班费、对诸多员工应有待遇的“健忘”、种种承诺的难以兑现、迁怒于人和替罪羊策略、精心策划的惩罚政策下的收入“缩水”更是为上班族所诟病。久而久之,企业对员工的“信用缺失”已成为令人麻木的话题———就业压力和生计挑战使许多员工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但这却是无法回避的话题。难以想象,如果一个员工在企业中得不到尊重,缺乏信任感,心灵受到不断的挤压,对生计和前途充满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他又如何会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信任别人,善待他人?尽管有许多温情的文章会告诉人们要保持良好心态,但事实上,任何好的心态,也还是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支持的。
事实上,企业也是小社会,它是教会人们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最基础的“课堂”。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如果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不能诚实地对待员工,我们就没有太多的理由要求为生计而奔波的普通人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他人,也无法苛责他们去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细心地照料婚姻、舒心地陪父母聊天。就像在一个充满不信任感和冲突的家庭中,是不能期待孩子能够自信、信人地健康成长的。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即便少赚点钱也愿意留在那些有人情味和安全感的单位。
这正是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忧虑所在。在有着上百年企业与员工为赢得信任和尊重而博弈的历史的一些国家里,企业被视为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创造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所建立的信任关系。在谈到英国茶花公司的成功时,该公司的董事长福克斯曾经如此总结道:“茶花多年来得以成长和发展有赖于一种忠诚感:同事之间、员工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忠实,而更重要的是公司对员工的忠实。由此而来的企业氛围自然导致了高质量的工作动力,它远胜于提供公司股份、那种激起人们贪心的胡萝卜,再加威胁解雇大棒的做法。”“茶花”百年开而不衰,并非偶然。
而在贝塔斯曼公司的章程里,则“不同寻常”地写到:公司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能在其工作岗位上获得满足和成就感。管理层应负责制定必要的内部措施和协调各种因素来保障其实现。而在“企业与社会”的章节中,该公司更是坦言要追求一种给予所有员工同样的个人发展机会、保障公正分配财富、分享生产资料、关注社会需要以及兼顾权利和义务的企业组织结构。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和保护真正的企业公民精神。而之所以把这种追求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是因为,在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看来,给员工创造诚信、自尊、充实和有活力的工作和生存环境,也同样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