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当今中国学术造诣北京市市委北京市副市长杂谈 |
分类: 教育杂谈 |
近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发布64项人事任免。继黄卫以院士身份出任北京市副市长之后,院士领导再次出现在北京的局级干部层面。这一批人事任免工作涉及的职位包括北京市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市委巡视组巡视专员、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等诸多重要职务。
院士当领导自然有它的好处,比如可以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有利于院士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可是,与院士当领导积极的一面相比,其消极的一面更加不容忽视。院士当领导弊大于利也是网友不买账的主要原因。
首当其冲的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学识渊博具有创新性能力的院士,而不是在某一方面学术造诣深厚的领导。院士当领导固然可以让院士镀镀金,同时装点一下官员学历知识结构的门面,但是,在现实境遇下,选拔一个具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容易,但培养一个具有高深学术造诣的院士却异常困难。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院士,却忙不迭要把他们送上重点强调决策能力的领导岗位,很难说这不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只要是人,精力总是有限的。即便是院士,花在行政事务上的时间多了,用来做研究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成果自然就少了。有媒体曾经作过一项调查,结论是一年中乡镇干部接待、开会的时间占到了近一半。有些干部甚至坦言,回头想想除了开会、接待、喝酒外,就没什么了。其实,不独基层干部,其他领导干部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去,即使领导干部本人非常不乐意开会应酬,但上级单位此起彼伏的会议通知和往来单位三番四次的应酬邀请,让人基本不可以清闲下来,更不用说潜下心去做学问。
院士当领导的消极影响还在于,它营造了一个不健康的学术氛围和树立了一个不纯粹的学术榜样。尽管不会是所有科研人员都怀着拿学术当跳板的动机,但是,当把学术当跳板成为一种风尚至少是一部分人的追求的时候,我们很难保证一粒老鼠屎不会搞坏一锅粥,拖住学术水平整体提高的后腿。到那时,从院士中选拔领导干部可能易如反掌,甚至有不少人会趋之若鹜,如同现在大学里40个教授争抢一个处长职位一样,但是,想要从中找到几个真正潜心学问的人,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其后果必然是助长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毒瘤。所以,选拔院士当领导比遴选院士本身更应该慎之又慎,一招不慎,则会全盘皆输,如果做不到杜绝,但起码应该少一些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