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材“去鲁”是自我迷失
(2010-09-09 11:58:21)
标签:
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国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近几年来,鲁迅的作品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了“瘟疫”一般,成为各地新编中学语文教材的“众矢之的”,诸如《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一大批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又振聋发聩的经典课文被“扫地出门”。不妨谓之为“去鲁”。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曾经的经典在现在看来已经不再是经典了吗?不是,因为鲁迅的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并不是他的文采如何飞扬,理论如何高深,而是哪怕是经历了数十年光阴的洗礼,从他的文章里,我们不光能够读出“晦涩难懂”,更能够读懂社会、读懂中国。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正是因为它能够超越于时代,深入人和社会的骨髓,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
一些人之所以认为鲁迅的作品过时了,大抵也是因为他们没能够弄懂经典的含义,想当然地以为既然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了,所以滋生于那个时代的鲁迅的作品也该“滚远些了”。须不知,鲁迅的作品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远没有过时,甚至不可能过时,一来是因为鲁迅过去所猛烈抨击的“丑恶”现象至今还在,被鲁迅所骂过的人至今有些还活着,被鲁迅所挑出的国人的“劣根性”仍然没有得到根治;二来是因为鲁迅之所以伟大,并不只是因为他的作品本身伟大,而是他的作品影响了数代中国人,我们每个人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有他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鲁迅作品里传递出来的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气节和精神的一部分,是删不掉的。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从中学课本里逐步清扫鲁迅的作品,就是在清扫民族气节和精神。罪莫大焉。
当然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否定各地根据时代变迁改编语文教材的初衷,但是,改编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问题,而把鲁迅的经典作品“扫地出门”又是一个问题,如果简单地把减少鲁迅作品的数量和改编语文教材划上等号或约等号,那么,语文教材哪怕是再“花哨”,再完美,再富于时代精神,也免不了浅薄的俗套,因而和语文教育培养民族精神的宗旨背道而驰。语文教材满以为会在“去鲁”中找到方向,却注定在“去鲁”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