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昨日首次披露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通过测算,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序如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天津、广西、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河南、湖南、(以下为全国平均水平线下)湖北、海南、安徽、陕西、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辽宁、新疆、云南、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山西。
我们很容易发现生态文明水平排名的规律,经济越发达的省份排名越靠前,人均收入越高的省份排名越靠前,第三产业越发达的省份排名越靠前,所以,把生态文明水平排名调换一下概念,说成是经济文明水平排名丝毫不为过。现在的问题是,生态文明水平排名也好,经济文明水平排名也罢,向我们传达的到底是什么信息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即以更少的生态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吗?我看未必。
首先,北京、上海等地的经济产出(主要表现为GDP以有人均GDP)的确非常高,甚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相当了不得的成就,可我们谁都知道的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既是经济大省市,也是流动人口大省市,外来人口已经成为这些省市的人口主体。可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外来人口通常都没有北京或上海等地的户口,他们是工作和生活在北京或上海等地的外地人,也就是说,他们哪怕是对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再大的贡献,也是计算在当地人的户头上的,丁点没有自个的份。这就是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济产出非常之高其实是外地人的功劳,如果没有这些外地人,以经济指标为主要考量的所谓生态文明水平排名前列自然会易主。
其次,北京、上海等地获得相同的经济产出所支付的生态成本虽低,却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不光要计算经济产出和生态成本的直接比值,而且要弄清楚比值之所以差距悬殊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北京为例,在所有省市区中,北京的EEI值(EEI为地区产生单位生态足迹,指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冲击,生态足迹等于生产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其废弃物所需要的有用土地的面积)最高,且领先程度大,但北京的第二产业(城市污染主要来源)占GDP的20%不到,那么,北京的工业用品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外省,而那些省份为生产这些工业品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北京、上海等地却只是从中受益。换句话说,生态文明水平排名靠前的省份之所以靠前,而不是其他省份靠前,恰恰是因为后者替前者支付了生态成本。生态文明水平排名里的不公平不言而喻。
当然,我不是说对生态文明水平进行排名没有意义,而是说在进行这项排名的时候要搞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生态文明水平排名绝对化。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在对生态文明水平排名进行具体运用,着手省份间政策调整的时候不充分考虑背后的经济和生态剥夺这一因素,将必然会助长排名靠前地区的这种优越感,而对自己的剥夺毫无察觉和愧疚甚至认为理所当然,而且还将使排名靠后地区陷入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赔了生态又折经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