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又是一年留学季。随着留学热潮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把目光投向海外,以期望日后能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有逾121万人通过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留学三条渠道,前往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和研究。截至今年4月,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近32万人。留学,已经由神秘、遥不可及变得离我们越来越近,可是出国留学你真的准备好了吗?那些身在异国的中国留学生生活得如何?又面临着哪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留学生Susan的真实经历,感受她及周围的留学生们出国留学的酸甜苦辣,或许能给正在准备留学的家长和学生一点启示。
留学故事
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
Susan
懵懂中,义无反顾去留学
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究竟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每天都在想什么,他们每天都会吃什么……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好奇地思考这些问题。高中时代,“留学生”这个名词映入我的脑海,并留下深刻的记忆。我知道,如果成为“留学生”,我就能满足自己的夙愿了。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当家长们在一起聊天时,留学生家长们的脸上总是挂着一副得意的笑容,而其他家长则会羡慕不已、赞叹不已。
为了我的前途,也为了能享受那光鲜的称谓,父母决定在我大学毕业后送我出国留学。我们计划得很好:我在国内读市场营销专业,到了国外,我可以读我喜欢的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习到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毕业回国,为自己的履历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让我的父母脸上有光。然而,随着出国日期的临近,我的脾气变得愈加暴躁。对于陌生的国土、不可预知的未来,激动、欣喜之余,我害怕、紧张、犹豫了。然而箭在弦上不可不发,众多“辉煌”的理由还是占了上风,我安慰自己,这一点点的负面压力算不了什么。
2006年9月,在家人得意的笑容里,在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在无数鲜花掌声、前呼后拥下,我怀揣美丽的留学梦,义无反顾地坐上了飞往加拿大温哥华的班机。
到异地,体验“冰火两重天”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cream和咖啡味道;心地善良的房东;UBC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海鸥和松鼠。这本是个还算不错的开端。然而,在UBC预科班学习的过程中我惊恐地发现,我出国前的留学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
加拿大读研究生必须专业对口,跨专业就读希望极其渺茫。我学市场营销专业,与之相对的是MBA。然而申请这个专业的研究生需要5~6年的工作经验,而我期待的经济学则不属于我的对口专业。也就是说以我目前的情况,申请研究生的offer(录取通知书)根本是不可能的。
更让我惊讶的是,有这个问题的并不只我一个人。和我一起就读于这个计划的大部分同学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时间,大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空气中弥散着恐慌、焦虑和气急败坏。突如其来的“意外”给了我们沉重的打击,怎么办?!我们当时真是后悔出国之前没有了解清楚情况。更糟糕的是,我们的签证只有一年,如果到期后仍没有得到offer来续签签证的话,就意味着要打包走人了。面对这一问题,我们的队伍开始分流。有的同学选择第二专业来读;有的同学选择去一个一般的大学读研究生;还有的干脆放弃留学,回国了。
生活环境的转变也是一个大的难关。在国内,家长对我万般宠爱,事无巨细。然而在这里,什么都要靠自己。于是,吃的饭不再可口,身上的衣服不再整洁,作息时间随意颠倒,办理手续一再错过……
那是我最迷茫、痛苦的时期。每天我都生活在东奔西走和懊恼焦躁中。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反复考虑,我最终做出了决定。我,选择坚持。重新读大学。读一个好的大学,好的专业。于是我申请了waterloo(滑铁卢)大学的精算专业。
生活中,留学生们各有辛酸泪
“咱们简直是削尖了脑袋出来受洋罪”,“圆我读书梦!!!”,“我想吃烤鸭!”,“地球那边几点啦?”……像这样的话语在我们的圈子里十分流行。看似可笑,却道出了所有留学生的心声,引发我们的共鸣。除了学业的失望和艰辛,每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留学生活也充满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Li是我读预科时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她来这里就是为了能继续读书。由于时间仓卒,她通过留学中介申请到加拿大一个学校的研究生项目。那是加拿大一个叫爱德华王子岛的地方,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海上经常可以看到从北极漂来的冰山,一年中有多半年被白雪覆盖。那里的生活很艰难,菜价特别贵。有一次,她买菜回家,手里拿着两个柿子椒(每个柿子椒合人民币14元)。下了公交车,踏着过膝的积雪,好不容易快走到住地的街上,突然脚下一软,掉进了一个没顶的雪洞里,动弹不得。就这样,她在冰冷的雪洞里呆了整整半个小时。最后终于被路人发现,把她救了上来。用她的话讲:“好在是白天,不然我就牺牲了。”
即便这样,她的手里仍然紧紧地攥着那两个刚买来的柿子椒。
Su,一个和我一样勤奋的学生。她目标明确,自然也就坚强了许多。但即便这样,仍旧无法改变巨大的压力。她自己一个人住,谁也不认识。有事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再加上她申请到的这个专业和她大学学的专业相差甚远,很多东西都没学过,既要学新知识又要补旧知识。她的心理压力很大,初到的那两个月可谓天天以泪洗面。有一次,为了完成教授布置的一个大论文,她连续3天2夜都在实验室度过,基本没睡过觉。当论文结束时,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一下子就睡过去了。醒来时,发现自己居然还保持着进门时的姿势:背着书包,一身运动服,鞋袜齐全。
Ben是个有趣的家伙。当年出国的目的很单纯,陪女友。现在可能是长大了,思考问题也就长远了些。于是,我们聚会时,常常能看到他一边手拿叉子在盘子上画圈圈,一边口中唠叨着:“前途一片渺茫,前途一片黑暗……我的前途在哪里……”。每当他的女友鼓励他时,他就憨憨地笑道:“嗯,嗯,我加油,我努力,我,我能毕业吗?毕业万岁!”
望未来,守得云开见月明
与两年前相比,我成熟了许多,对自己的人生也重新做了规划,奋斗目标也越发明朗了:首先拿下精算专业,毕业之后先在加拿大工作两年,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最后回国发展。
现在的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而且,归根结底我是中国人,我希望我在自己的祖国有所作为。出国之前,爱国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口号,出国之后我才真正理解国家对于其国民的意义。只有国家兴旺了,每一个中国人才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扬眉吐气。
人都是会成长的,尤其在逆境中,成长尤其快速。在国外的这两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会了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和承担后果。
对于依旧如海潮般前仆后继的准留学生们,我想说的是,要考虑清楚出国留学是否是自己人生规划的惟一选择?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吃苦准备:包括生活、学业和心理上的。人生的道路有许多,我们总要选择一些路来走。只有考虑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坚强而无悔地走下去。
作者资料:
Susan:
北京市人。
2006年7月大学毕业;
2006年9月在加拿大温哥华的UBC大学开始研究生预科班的学习;
2007年1月开始在加拿大语言学校学习;
2008年9月将进入加拿大waterloo(滑铁卢)大学精算专业学习。
留学建议
留学需闯8道关,心理准备最关键
本报记者 王艳萍
盲目、失落、痛苦、迷茫、彷徨、挣扎、抉择……susan及其身边的中国留学生们的留学生活触目惊心。让人心痛之余,更多的是沉思和反省:在这个“全民留学”的时代,究竟哪些孩子适合留学?留学前又应该做些什么准备?留学中,怎样才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学习和生活?为此,记者特地采访了“全国百名优秀女企业家”、赛昂教育集团董事长、印度留学网(www.57in.com)总裁纪燕萍女士以及心理学硕士、北京建筑工程院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李梅。两人的共同观点是:出国留学之前,心理准备充分最关键。具体而言,留学生要闯8道关,才能“苦炼成金”,学有所成。
跟风关
对策:理性出国先问三问题
“Susan的出国显然与盲目跟风有关。”纪燕萍说,在当今的留学风潮中,很多人出国并不是因为自己需要出国深造而留学,而是看到别人出国留学很风光或者很喜欢一个国家的某种东西如一些人因为喜欢韩国的浪漫爱情剧就贸然出国留学。这些都是非理性的行为,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选择的国家、产业以及专业是否适合自己,也没有科学分析留学回国后自己所学专业所服务的产业发展状况及就业状况等。甚至有些人在还根本不了解所要留学的国家的教育、学历获取等情况下就贸然出国。其结果必然像Susan和她的朋友们一样,会产生“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心理落差,并对未来充满迷茫。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很盲目,偏科严重,以致影响就业,成为“海待”一族。在主要的5大类留学专业中,有91.9%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
支招:纪燕萍说,理性出国,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学生本身有求知的愿望,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如果学生本身自己不想出国,不想学,那就没必要出国;其次,要有一些吃苦的精神和准备,要想着,出国留学不是休闲、旅游,不是享受,而是求知和修炼的,如果没有吃苦的准备,最好不要轻易出国;三是要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如果学习基础太差,建议不要出国留学。如果孩子具备了这三个基本条件,那么,就可以考虑留学,并进一步了解出国留学的国家、产业、专业及学校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在经过科学理性的分析后,明确专业定位,作出选择。
专家建议:学生在选择出国留学前,可以参考国家公派留学的专业,因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在国外所学的专业,就是国家现在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纪燕萍认为,印度IT技能留学就是一个有就业出口的不错的选择方向。
孤独关
对策:自我调节+转移注意力
孤独是出国留学生们出国后要经历的第一大心理考验,且年龄越小,经受的考验越大。
李梅说,当今的自费留学生中,小留学生越来越多,而这些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出生到出国,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被人照顾的日子。这样的孩子,在脱离国内安乐窝之后,必然会遭遇孤独。而陌生的环境和人际,会加强这种孤独感。Susan的文章中提到su就是一个例子,一个人住,初到加拿大哭了两个月。
支招:“虽然很难,但这个孤独的关口是每个留学生非过不可的。”李梅说,重要的是出国之前,学生本人和其家长都要做好忍耐孤独的思想准备。根据一般人的心理规律,想家最厉害的时候,或者情绪低谷是到国外半个月以后。这时,留学生要特别注意自我排解,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忙”起来,使自己无暇“胡思乱想”。另外,也可以通过当地的华文报纸、电台、电视台,参与一些活动,能很快交上一些朋友。
自立关
对策:出国前家长对孩子进行“培训”
自立,是中国当今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最缺乏的能力。据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张丹介绍,在加拿大,许多低龄留学的中国学生在生活经验方面表现得不够成熟。这是因为在国内,很多孩子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和实践……但到国外后,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解决,否则,就没办法生活下去,有些人不得不让家长陪读。因此,要出国,自立显得至关重要。
支招:不自立者不能成。纪燕萍说,出国留学生的自立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活自立;二是学习自立。两方面自立都需要在出国前充分准备。要想做到生活自立,对于那些连做饭、洗衣服等基本生活自理都不会的孩子,家长要进行特别“培训”,直到孩子掌握为止;而学习方面的自立,则要求学生能在出国前就养成合理安排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融入关
对策:主动融入,学会包容
据有关方面对出国留学人员的调查,留学生在国外出现了问题,一般会找同学帮助,或者打电话给家里抱怨,而不是首先寻求当地机构和人员的帮助。这说明,留学生主动融入性比较差。纪燕萍说,这一方面是因为留生沟通能力缺乏,不喜欢主动与人沟通;另一方面,也与学生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有关。
支招:纪燕萍说,融入异国生活的最佳办法就是主动,主动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宗教、法规,并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人沟通,主动融入群体生活。同时,出门在外,要学会包容和接纳。这样可以愉悦双方。
李梅说,一般而言,每个留学生及其家庭需要有6个月左右的文化适应期,这段时间内家长一定要鼓励自己,鼓励孩子,共同度过。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学校及当地社区有关部门的帮助。在加拿大北美地区,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心理咨询机构免费提供学业、思想、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咨询。
学习关
对策:自觉学习,主动钻研
我国升学竞争激烈,而很多人认为在国外读书要比国内容易,不会有很大的压力。但纪燕萍说,出国留学同样要面临学习的压力,比如在印度,印度的教育施行的是“宽进严出”政策,如果学生不努力学习,很可能就会拿不到文凭。一些学校甚至为防止学生作弊,考试前会搜身。
同时,记者了解到,在欧美,大学的学习主要是自学,如果没有一定的自觉性,就无法完成所学的课程。多数情况下,学校给你列出参考书的目录,你自己去图书馆借阅;考试时,给你一个范围,如果不认真看书,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另外,国外学校教学更加注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意识、实际动手能力等训练。如果不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等着老师将一些具体的东西告诉你,就会感到很困难、压力很大。
支招:纪燕萍说,突破学习关最重要的是要科学地“自己安排自己”,自觉学习、主动钻研。有不懂的可以及时请教老师;辅导教师的辅导课不要轻易溜号。李梅同时认为,如果遇到语言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多听、多看、多说、多写、多读、多问。大约3月以后会慢慢好起来。对此,留学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自卑关
对策:自我暗示找回自信
在国外产生自卑,经常是在学习上。国外的教学普遍是开放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但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普遍比较容易害羞,缺乏自信。特别是在课堂讨论环节和公众场合发表个人见解时,担心自己被笑话。
支招:“要解决自卑这个问题,重要的是铲除心理障碍,其中可以通过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帮助自己找回自信。”李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作为留学生,当这个自卑的念头闪现的时候,完全可以“狂妄”地这样想,“你没什么了不起,我英语不如你,你汉语还一字不知呢!”
自律关
对策:3方面自己管住自己
只身独处国外,没有来自外界的任何监督,就全靠留学生自己了。面对留学后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一些缺乏心理承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自控能力差的留学生就很可能放弃学习,或者被外界不良因素诱惑了走入歧途。纪燕萍说,即使同一批出国留学的孩子,自律性不一样表现也会不一样。2006年,赛昂教育集团组织了第一批共12名软件留学生赴印度学习,后来发现其中有两三个孩子自律性差的孩子不是埋怨这就是埋怨那,还整天不上课,窝在宿舍打游戏。而那些自律性强的孩子则少有埋怨,且学习很好。
支招:在纪燕萍看来,留学生要在3个方面“自己管住自己”:一是学习上要自己管住自己,每日都有进取;生活上管住自己,不虚度每一天,更不要沾染任何不良嗜好;花销上管住自己,不要挥霍无度,摆阔气,时刻记住家人的钱来之不易。如果学生能学会一些理财知识,那就更好了。
安全关:
对策:提高保护意识,寻求多方帮助
前不久,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发布2008年第2号留学预警,针对英国中国学生绑架案件频发,提醒赴英国留学学生注意人身安全。其实,安全问题同样是所有留学国外的学生应该时刻注意的。留学国外,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有7大类,即生病、绑架、打架斗殴、交通事故、公共纠纷、交友不慎和出行安全。
支招:针对安全问题,纪燕萍提醒广大留学生,要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一方面,要谨慎选择有办学资质的学校,尽量住在校内,避免与人发生冲突,谨慎交友;另一方面,不要轻易露富,更不能斗富,轻易向别人泄露银行信息或其他金融资料。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不慌不乱,从容应对。自己对付不了的找朋友,找学校,必要时也可找我国大使馆或总领事馆,寻求帮助或保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