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种名目的考试越来越多,比如注册会计师、计算机等级、外语职称、艺术考级等各种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加上教育部门的各种竞赛考试种类繁多。除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就学资格考试外,我国每年报名参加各类考试的人有上千万。但这些收费由谁来监管?收费是否合理?不得不承认的是,收费考试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黑洞”。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许多种考试已经名副其实地沦为了赚钱工具。在我看来,判断某项考试是水平测试还是利益“黑洞”或者赚钱工具一般有三项具体指标。一是考试项目的设立是不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广大考生及公众的支持拥护。二是考试收费标准是不是与办考成本相符合,严格做到成本核算,专款专用。三是考试组织者是否利用考试谋取其它利益,比如推荐参考书,办培训班等。
哪些考试属于利益“黑洞”之列便一目了然。既然如此,考生为什么还争先恐后的将口袋里的钱往“黑洞”里扔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背后的政策支持:考试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考试与就业资格直接挂钩,考试与个人待遇息息相关。我的疑问是,如果这些考试不是由相关要害部门主办,不与职称挂钩,不与就业挂钩,还会有人报考吗?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用在这些考试身上再恰当不过。
某些考试的开办,不是实际需要出发,而是由“金钱”需要出发,把考试当作是产业而不是公共事业,有利可图便抢着办,于是就使得各种行业办考之风得以滋生,部门之间重复办考现象严重。在我看来,有关部门之所以争先恐后地办考,其实质是部门利益在作怪,是有关部门的公权力在考试市场上展开利益博弈的结果,说到底是公权力的滥用。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合并同类项”,不仅将名目繁多的考试项目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而且将部门内设的考试机构合并,脱离原有部门归口管理构架,另外成立考试主管部门。另一方面,加大对考试收费的审查与监督力度,让依附在考试上的利益“黑洞”无处藏身,果能如此,视考试为赚钱工具的不合理现象自然就药到病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