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归人员,我们大约提供每月3000元的薪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科博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首次专场招聘会举行,约有2000多海归人员现场找“婆家”。大多数用人单位给海归们开出的月薪与部分国内毕业的本科生相当。(《北京晨报》)
如果海归们在选择留学之前就曾预料到“学成归国”后月薪才3000元,其中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一定会与当初截然相反,不是远渡太平洋、大西洋,而是留守国内。诚然,海归月薪3000元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相比还处在较高水平,但我们切不可忽略了这样的事实,从教育的经济属性上来讲,教育也是一种投资,投资是讲求回报的,月薪3000元与海归们动辄上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开销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按照月薪3000元的标准,海归们想要在有生之年全额收回教育投资都很难,更不用谈“回报”。
按照经济学上的工资计算公式,即工资=教育投入+劳动强度或难度的补偿+个人和家庭基本生活费用+养老医疗费用+培训提高的费用,海归月薪才3000元显然与工资计算公式大相径庭、格格不入,那么,是不是工资计算公式错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终决定工资水平的,不是教育投资的多少,而是个人能力的大小,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大小。而海归之所以“缩水”,不能不说与海归们普遍名不副实没有关系。
与前些年“货真价实”的海归们相比,近些年来,海归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不少留学生,特别是自费留学生之所以选择留学,并不是国内的教育质量无法满足他们的求学需要,填补不了他们对知识极度渴望的空缺,而是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与家庭经济条件的殷实相结合的产物,他们普遍持着这种观点:既然没有考取国内的理想大学,那么干脆出国留学吧,到时候再回来,好歹也是“海龟”。
准确地说,3000元的月薪其实就是为这些名不副实的“注水”、“冒牌”海归而准备的,而对于那些货真价实、在学业上有所建树的海归来说当然远不值这个价钱。海归身价“大缩水”的现实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留学不比镀金,并不是什么破铁烂泥都适合镀金,都可以包装成真金纯银的,镀还是不镀,要视原材料自身的质地而定。否则,即使镀上了金,也只是一堆烂铜废铁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