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7年与弟子的修行问答(一)

(2012-03-16 21:40:34)
标签:

杂谈

本色问:弟子恭请鹤师,修道有什么好处?

 

答:道是万物之源,宇宙之本,你我皆于万物都在道中,大道行权天下,生育万物,我人不知大道则空度春秋,修道人如能证道小则安康,延年益寿,身心清静,利人利己;中可明道,格物致知,知天识命,掌握自然之机,大可渡人渡己,与道合一,位列玉京,广弘大道,建设大同社会.这就是我理解的修道好处.但修道的过程是很艰辛刻苦的,修道是个重实践的过程,此中非一朝一夕所得,需要脚踏实地得来。

 

 

无尘问:请教师父,修道修心,心境该如何修呢?

 

答:谭处端祖师言: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何为有心?盖缘众生,贪嗔痴三毒孽,无明心火。故有云;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乱心荒地狱门。


如问如何修心?我们在家修道要遵入世法,养浩然正气,培功立德,正己修身,忍辱怀仁。修一个“和”字及一个“正”字。时时刻刻磨练自性。恩恩怨怨,前思后想,攀缘爱欲能扫多少就多少,扫他个一干二净。身心自然轻快,心境自然光明。拿得起放得下,不染一尘,心中常记祖师言语,检剔自身。子曰:一日三省吾心,是修心入门之法。

 

安心问:末学也恭请鹤师,诸大菩萨赞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那么如何理解释道儒三教同源?如果三教不同源,这是谁分别心起呢?然而,《金刚经》又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又差别。既然“差别”在了,那还能同源么?这个“无为”法与老子所说的“无为”有何异曲同工之妙?谢谢。

 

答:看来你在修行上见解很深。我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三教同源是相对而言的,三教之理虽一贯而法却有所分别,这个分别并不是分别心而起,这个法是在果地所生而非因地所生,如果三教要真的同源,则也不会历史上至现在都有纷争。教派的理性是一样的。但在思想上,教法,境界上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佛教自印度传来后被中国本土文化所变型不少,佛法是圆融的,佛法有方便法门,所以不拘于形式方便以教化众生。从这点来说三教是同源的。儒曰:圣人行不言之教。从道教来看全真教性命双修,其性功方面确实吸取不少佛教观点,也主张三教同源。但也失去很多道教传统的内涵(实际上也使后来的道教的本体升华了)如果三教不同源的话可有谁高谁低之分?我个人觉的没有可比性,法无高低,得道为真。次第不同,心本一贯。故三家虽不同源,但却殊途同归。这也就是同源。


三教同源产生的前提是中华大同文化这个环境下才会产生的,它本是统治阶层为了社会和谐避免一些冲突所提出的观点,后被全真教及一些佛教人士所提倡发扬。我认为三教的思想,教义在本质上还是有所殊异的。

再谈无为之道:无为是相对有为之说。何为有为?客观讲以自己的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界定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和思想的准则的想法和做法就是有为法。而这种遵循客观规律之法是依据因缘所生。佛陀在此经中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故有为之法终有灭空之时,如求此也就是求了小道。“应作如是观”的意思我想就是说不要执着于此吧!

佛陀要我们求无为法,这个无为是指心而言,心本无生因境有,故《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行法只要以清静心,般若心,道心,佛心而生其心就是无为法。

老子也好,释迦文佛也好他们都是大圣人,他们都是以解放人的心灵枷锁才说经故。老子所言无为也是指此而论。故圣人们立教传法主体思想是一样的,只不过其境界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才对无为法的认识和引用上有所差别。三教之法皆为无为,有为只是依境依缘所现.

 

无尘问:道无法不显,法无道不应,那么道-法-心三者有什么关系?什么是道?什么是法?什么是心?请教师父。

 

答:这个问题前贤以多论述,我今再予以赘言。大道为万物本源,生发万物,道中之理为本源,为真性,为根本,又为规律。万法皆依道而存,依道而显。道因法以济人,人因法以会道。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万法由心所造,万法亦由心灭。须知法本真空,唯一心清静,以心为真性,一心而通万法,则万法无不具于一心。返万法而照一心,则一心无不定于万法。心有真心假心之分。道与心本为一体,道含真心,心炼真道。道恒常远,心有灭时,大道不灭。禅宗以心为要,我道门中人以道为尊,但修道先须修心。一心清静方得法之全真!

 

安心问:有些教派说佛只证寂灭,那么成佛不就只证空寂?既然这样,那么世俗谛与胜义谛不就一起“空”掉,成为了“毕竟空”?这样一空,把如来藏也空掉了,世俗就失去了依托之处,前后世业力由什么来负荷?佛性归空,即成断灭,无智无德成佛何用?那么求出离解脱,契证佛果,不就成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吗?

 

答:首先通常意义上说寂灭是涅磐,不等于就是空寂,空寂不是成佛的最终目标。而且佛不是只证空寂。世俗谛与胜义谛的空是两个范畴的空,世俗谛的空是虚假的是种方便的空,以《地藏经》论就是属于此范畴讲因果报应之类的,从这角度说世俗的方便法门不是毕竟空。胜义谛的空是毕竟空,佛教里所谓的空性不等于无,这个空不是实有的,很难用语言表达但它不等于虚无。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把整个空性的意义先明白。佛教的空性是“真空生妙有”是二而一,一而二的概念,但不等于色就是空。色空的境界是五蕴要空的。我们先把色撇开针对这问题来讲。真空怎么生妙有?
比如说我带个眼睛是鹤,我拿掉眼镜还是鹤吗?我从那里来?我某一部位能代表我就是鹤吗?
真空就要推到缘起,缘起才能观待空性,因为一手一个脑子一个心都不能代表是鹤,而是组成起来的,这种组成缺一不可,这种组合是缘起,条件成熟我才产生。
翻过头来再讲我是因条件所生,所以单独的个体部件不能说就是我。
所以用缘起法观待空性,所以空性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来的。
所以这才是真空,缘起就是妙有。

如来藏空掉的话阿赖耶识也就要空掉,就没依托了。阿赖耶识空八识田空不空?八识田空五蕴空不空?五蕴空空的话因果在那里?因果也就空掉了,那佛法就不存在了啊?所以不是这样的。在世俗谛的角度讲是不能空,是方便法门。胜义谛是真正的毕竟空。但这毕竟空不等于虚无。就是缘起性空。我们从真空妙有去入手,去参悟就把烦恼障所知障破除了,破最细微的障才能证得真正空性。所以两个空性是不一样的。佛性归空,归得不是顽空,也不是虚空,这个空是性空,所以不可能断灭,归了断灭就是外道了并不是佛法的。佛法归一个圆字,所以无智无德成佛这话是依靠智慧和福德证得佛果,佛果就是真正的胜义谛空,而你把外道的空混淆与佛法的真空。因为你前面的所想所论都是在世俗谛空及外道的断灭空层次造成了你的误会。成佛不是为一己,是为众生,既然为众生就要依靠智慧和福德教化渡脱众生,这是渡众生的必然条件,而智慧依靠方便法门去教化。所以我们要明白把断灭空不是佛法的空。

安心问:《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有云:“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不是讲的自然界本来存在这种“反常”的现象;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存在这种“反常”的现象,那么在道和德的理念之中存在这种现象又是否自然而然的呢?如果用符号表示,是太极图还是无极图?谢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有云:“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不是讲的自然界本来存在这种“反常”的现象;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存在这种“反常”的现象,那么在道和德的理念之中存在这种现象又是否自然而然的呢?如果用符号表示,是太极图还是无极图?谢谢

答::“质真若渝,大日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段话应出自通行本的第四十一章.

我们先读先此段的经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德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要想理解这段话首先要明白老子所言的上中下三士之道.
士是指有身份谈道言道,的人,可以理解为指为君主做近臣的人们,也包括文士及武士.这些人志向和对心中的"大道"理解并不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分为上士,中士,下士.这是本章的主语重点所在."上士"是指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中士"是指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对道没有充足的认识。"下士"指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叟,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老子在这章里就是想借三士对道的理解来说明大道的具体内涵.

道是里不开德的,老子说完"明","进","夷"三种悟道求道的过程后就用四个德字来说明什么是上士之人.有德之人.
上德是指有胸怀崇高思想,处事总觉谦虚卑下,虚怀若谷.此类人如汉代张良,在汉出三杰中,他为刘邦出谋划策,但从不居功,韩信虽然也是智谋深算之人但却狂傲不注意收敛,最后未落得个善终.

广德是指有多种美德于一身却总感觉自身不完美不足之处之人.这种人善于学习完善自我,.历史上如孔子.

建德是指对道德操守严格,抱有坚定信心,刚强不屈的人.如汉代苏武.老子在这里用了一个偷字,偷是指"苟且,"怠惰""的意思.

"质德若渝"这句一般常本作"质真若渝",这是王弼的错误引改.渝是变化的意思.此句是承接建德而来,天性善良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上士其秉性纯朴的但行事不拘一格,善于变化.

再接着讲: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大白若辱是指事物最大的充实完美但从某方面看上还是有所亏欠不足之处,第二十八章有云:知其白守其辱.
大方无隅:隅是指边隅,棱角.引申为规范约束.大的方正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故谓没有棱角;
大器晚成:博大之器都是厚积薄发,久经磨练,方成大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说浩大之声,过于听之量,反而不易听闻;庞大之象,超乎视觉范围,故而具体无形。这几句都是论述大自然事物的某个特性过分发展,人对它的感觉就会走向方面.

这是自然事物本身存在的反常现象.也是事物正常的客观现象.
老子虽未在此章中讲道.但道却蕴涵于此中,他以道的观点高度地概括了自然事物中既矛盾又统一的特性.


我个人的理解是把"大"字理解为"至"字."大"有"最大,至高无上"的含义.此段理解为上德之人卑微自下,谦虚谨慎,内省自身,知自身不足善于学习,完善自我.安身立命皆持忠建之德,收迹藏形,和光同尘.但行事随机应变,保持自身真性闻道后能勤而行之,这就是上士.处事能忍辱自身保持事物的完全,大方不受规矩限制,圆转自如.如周恩来总理外交.上德之士积累功德,厚积薄发,如国画大师齐白石老青年时期身为木匠但孜孜不倦,好学勤奋,终成一道国画巨擎.大音如天籁,是没有声音的于无声处震撼人心.大象是无极,没有形质却包含万物.是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却于无声处震人聋聩.

吾人修道悟道当求上德,道本希言自然,无音方能大音出,无象方得大象见.树立上士之志,勤奋修道行道,把凡心返为道心,涵养太一真气,行善举,保持纯真又灵活而应变,大智若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是指宇宙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法是取法,仿效的意思.老子为什么要这样说人法于天地,而天地又法于道,最后归根于道法自然呢?老子的逻辑在这里是传递性的,这是对第二十五章内容的总结,此章论道先天地而生,可见道是天地万物自然的根本,上士之人既明此,就应保持自然之道.人生下来就有自然地生命历程.天地之道有四季轮转,晴晦阴明,人有生老病死,正因如此人要顺应天地自然规律,去休养生息,回归于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
你说问的前面那段是讲道和德的整体中又有矛盾反常之处,这也正是自然中自然的现象,如果用图文表示话还是用太极图表示为好.,太极图阴阳两鱼恰好说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