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少林寺七十字诗法裔辈分

标签:
少林寺传承杂谈 |
一、福裕禅师确立的传承谱系
少林功夫的传承,是按照严格的师徒制度进行的。这种师徒关系,是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的最基本表现。宗法门头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少林寺的宗法门头制度,由十三世纪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确立。福裕禅师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家族式寺院,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少林寺宗法门头历史上最发达时期,下辖25个下院,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朝廷对少林寺宗法门头进行了一次大整顿。目前仍有10个下院。
福裕禅师确立的传承谱系,计有七十辈,如下: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少林寺僧人来自五湖四海,“七十字诗”传承谱系,使少林寺变成了一个宗法大家族。少林寺僧人对于以上七十个字,都能脱口而出。僧众出外参学,一说出自己的法名,就知道他是哪一宗的哪一辈。当代少林寺僧人已经传承至“素、德、行、永、延、恒”,已历三十多代,近八百年历史。
二、少林寺法名与师承的关系
自元代福裕禅师创少林七十字宗派(注1)后,传至近代少林寺辈份字为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法号之义是为修学佛法传法之意,又称传灯,只是师承源流之记载。佛祖讲众生平等,不论辈份如何,一入佛门皆为佛子,所以历代佛教徒都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辈数既不能决定佛学修为高低,更不能确定武术水平高低,只是入佛门宗派之标记。
2、俗家弟子之法号不能作为即是出家人或即是武僧之证据
三、武术师承
1、师道传承
因此,武术师承是武术传承之标记,所代表的武功传承既不受法号的影响,也不受辈份的影响。近代少林僧武术传承更证明了这种情况。
例如当代少林武功最高的几位高僧是恒林大师、妙兴大师、贞绪大师、吴山林大师、德根大师、素喜大师。少林寺西院武功最高武僧为恒林和他的徒弟妙兴。若论辈份他两人较低,按少林福裕七十字辈排列,贞下为素、德、永、延、恒、妙、体、常、坚、固,恒字辈比素字辈低五个字,妙字辈则比素字辈低六个字,但辈份较高的素喜、德根、行正等大师皆向恒林大师学艺,从武术师承上说皆为恒林大师的传人,同时也是俗家武师吴山林大师的传人。德根大师和妙兴方丈皆为恒林大师和吴山林大师之徒,但两人辈数错了五代。贞绪方丈论辈份比恒林高五个辈字,但仍向恒林学习,由此足可证明辈份法号不是少林武术的传承和武功高低的标准。少林寺武僧以法号和传法定师承传承,但法号和武术师承各有传承。辈份高的可以在武术上是辈份低的高僧的徒弟,少林寺不是以辈份论武功高低。如妙兴方丈和德根大师他两人辈份差五辈,但不影响其同为当代武术水平最高的武僧。因此,确定少林武僧武功高低的不是法号辈份,而是武术传承。德根大师自幼入寺勤学苦练,继承了西院高僧恒林和南院高僧传人吴山林大师的衣钵,不愧为当代武术成就最高的武僧。素喜大师继承了其师贞续方丈的衣钵,也是当代著名武僧。其他如德禅法师虽也继承武术,但在医学方面成就较大,为著名医僧。因此禅武以师承为主。
又例如笔者60年代拜德根大师为师继承少林武术,按七十字排列法号应为行文,但因入寺就蒙行正恩师照顾,后皈依在行正方丈座下为徒,赐号永文,所以就不能用行文,否则就是对行正恩师的不敬。七十年代找吴山林老师爷学习心意把、炮拳,其师承于南院真传,德根大师去世后跟从素喜恩师学习多年,但因德根大师和行正大师的缘故,无法改法号,仍为永文。若论师承则亦为素喜大师之大徒弟,因为当时素喜大师只有我一个武术徒弟,收其他徒弟则在收我之后,皆属于师弟。若他近年收了俗家弟子,该弟子对我说他是德字辈,比我高三辈是不是非常不合理。因为我跟素喜老师真正学习了武术遗产,他因素喜老师年事已高虽拜了老师却没有学到素喜老师的武术衣钵,他只不过是经素喜老师接引为老佛爷的皈依弟子而已,其既不能作为武僧,也不能作为其武功高和辈份高的证明。
末学70年代曾拜素喜老师为师学习武术,素喜老师说你去问问当家的(行正方丈)看他是否同意,行正恩师说你已是我的徒弟,已有法号,不必再拜师改法号,一处拜师多处学艺,少林寺一徒可向多师学艺,法号不必执著。后来素喜恩师传授笔者大刀、双刀、通臂拳,并介绍素云师伯指教我大洪拳,后来还介绍找贞绪方丈的外甥柴宗汉师伯学习,并未因法号影响师徒感情和武术传承,由此可再一次说明法号不能确定武功传承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