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员山东缙堂的心得

(2009-07-13 07:18:35)
标签:

道法

道教

修道

正一

道德经

杂谈

分类: 学员心得
习道德经有感

鹤师将道德经深入剖析,以简单明了的白话文,阐释出老子博大精深的智慧精华,在此为鹤师的良苦用心表示感谢,自鹤师讲课以来,因为工作原因,我一般都是鹤师讲几节课后,我集中阅读,这样做一是为了工作和学习时间能够互相协调,另一个原因是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所至,我很难静下来去阅读,但是一旦静下来阅读又很难从文字中走出来,不知这种方式是不是会有填鸭式的学习结果。
  
   现在说说学习道德经的一些体会,望鹤师能给指正偏颇,我认为古人的思想之所以称为智慧,是因为有一定得前瞻性和社会的适用性,学习道德经应该运用的生活和工作中,在生活中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者,才是智慧的获得者,才是有修,有证;对于其中的智慧道理,我能明白,可是与现实社会如何运用结合,却是只得其点,无法系统的窥其面,更别说运用了,甚至感觉有很多矛盾冲突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被尔熇说成是太理性的人,一些事情看的很透,看4月5日鹤师讲的三十九课之前,我的矛盾一直未解开,鹤师在答疑里面讲到:“在德经里他也讲了入世之道,修道是看淡而不是叫你看透。看淡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办事而不是叫你完全放下。老子的思想跟佛教思想不同,佛教讲空,讲跳出轮回才是看破的那种意思。老子说的修道是叫你探求生命大道的真相,不单单是为求仙,而是叫保持生命精神的永恒。他说的清静,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叫人不要起妄心贪心”。这段话让我终于明白,所谓的看透和看淡在生活中的运用,看透了反而会生成一种消极的状态,但是又不是真的看透了,是一种执迷中的迷失,如果真的看透了,就应该是看淡的境界,看淡了是因为看到了事情发展的规律,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不逆势而为,顺应事情自然发展规律去做,想想生活中工作中的烦恼、迷茫,不尽皆于此吗;
  再说说我另一个迷茫,关于“欲”,万事、万物所有业障、烦恼、执迷失落,无不来源一个“欲”字,有句俗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洞窥内心世界则是“心欲静而“欲”不止”,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如何程度满足那种欲,能让心静下来,还是心静了欲自止了,鹤师曾提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专心于身心得宁静,元神自会调理自身,否则心劳神疲,越走越远,最后静不下来。但是我还不得其义,在当代社会“无欲”简直比登天还难,就说学道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欲‘,欲脱尘俗,欲渡众生。我想古人肯定有解决的办法,是不是被历代统治阶级将其义给删除或者扭曲了,如果没有欲,社会也会丧失前进的动力,鹤师在其它章节中也提到,要量能力而行,量能力去达到想要的目标,可这个目标本身就是欲的结果,既提倡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去达到目标,又要心静看淡,怎么解释呢?很迷茫
                               山东缙堂呈上
                                         2009.4.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