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正一鹤道人
正一鹤道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827
  • 关注人气:2,6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我说----道德经别解16》

(2009-04-15 06:20:31)
标签:

道教

正一

杂谈

修道

道德经

老子

分类: 法门开示

我们前面一章老子讲了修道人具备的外在素质及修养,那这一章里将更深入地了解修道人进入修道内在的境界,这一章是较为大家熟悉的名篇.名为“归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首先谈“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致的意思是委,《论语》里有一句:“事君能致其身”这句话是孔子的徒弟子夏说的。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是孔子弟子姓卜名商,他认为贤贤,也就是有德行重德的君子是不重美色的,对父母之命能竭其力而尽孝;对于国家交给的工作则必先公后私,所以才称之为事君能致其身。
从这里可引申“致”的含义就是献身,努力去做。去达到。虚极就是静寂无极的虚空大道,是描绘修道人修炼中空无之感。笃是固,专一的意思。修道人要努力去达到虚静空无的大道心神要无所思,把虚静至于最大的程度。固守清静无为的纯一真一。把驰骋四野的内心收敛起来.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我们修道之人静坐后就会心神更加妄想,意识涣散,所以称为万物并作。百念杂生很难静下来,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要以“观”之道,来观其复。何为复?反复来去之意思。这就是老子告诉的修道心法之一观其百念万物纷纭所生发,看念从何处起,然后以静观万物的生生灭灭,来来去去。始终以平和稳健的心态去观。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我们用心起观这些杂念万物,使其顺流而下漂下,流入元始静海。万物虽纷纭繁茂,真相难清但总是有根基的。不管它如何反复都会从一点上出发那就顺这点静静地蛰息,以静守生机之待发,命就是生机是大道永恒之规律。大道就是永恒的真理.玄之又玄。
  老子在这里讲的命就是指生机,是指永恒之规律。如果学道人都能明了这一规律也就是初得道果了。学道明道后就不能妄为,不遵守大道的规律。我们静坐修道就是要重新回归于生命的根本,回到生命的初始状态。修道人在修炼之时进入虚寂空明之境时,我们的元神就开始活动但并完全表现。当意念宁静到阳气自生时,则精盈气足而滋神运,使神有足够的能量观察体内的一切,并将身体内贮存的万物之象纷纷呈现。我们这时就能看它的由无到有,再从有返回无,以此反复,概括万物。万物虽然繁杂众多,可是最后总要回复到根源且复归本性。 所以在我们观之时俗欲杂念也会因心动而生。然而这正是我们要注意除去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神凝气聚而生 ,所以修道之时心神相一.張紫阳真人曰:”吾別无他术,为能定心。”
   在修炼中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万虑顿失,一灵独存。守虚至诚,守静至笃,才能进入道的境界。以笃诚之心反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从而进入空灵妙有之境。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归结到大道这一根源(真性)上来。这个真性你我都有.只有在修行中在日常中始终抱着虚静明和之心,身心完全去融入于大道时时感悟宇宙自然奥妙的玄机,就会进入物我两忘之境,这才是真空.
   中国国画大师黄宾虹晚年双目失明.他已看不见笔墨,但心中自有笔墨.使晚年的画作达到大成.这就是归根复命.内心宁静已达物我两忘的境界.再比如唐李白有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的内心如清水样.而元神就是芙蓉,本来不染一物一尘.我们都是在红尘中着染而又修炼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常就是真一之道,是心中元神之本来使命任务,就是常道之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客观规律、自然法则。如果明此道修炼元神就会明白养生之道。否则就会妄作妄为,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来。
   张三丰祖师之《大道论》有云:“气脉舒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现在很多人求道,都求秘法求高级的神功神通,却都不重视常道,孰不知真正大道就在常道中体现出来.常道不明,只求秘法.这是不行的.我们看现在是春天,万物都现出生计勃勃.但是最先体现生机的就是“根”所以大家修道首先就要知常.知道天地万物运作之理.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句是说知道心神安宁万物运作反复,宇宙自然奥秘的道理就应该去以身心为炉,以神包容精气,以心能容万物.人体修炼达到虚静中和后忘我的境界,身体的气场就如同空谷一样.使元气真气流行于体内任督二脉及奇经八脉之中,如人体不知道常理不重养生,则就使体内元气失衡从而产生疾病.
  大家都知道中医为什么叫中医吗?很多人都以为中医就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学简称为中医,实际这是错误的理解.中医本意人体阴阳二气保持中和平衡,指治疗恢复健康的原则.也就是常道.后来都错误地把中医理解为中国的学理论及医疗方法及医生.什么是中和之道呢?中和的前提是心神不妄动。象我们常思考忧虑这都是不符合中和的,当静神后元气会逐渐归其于根本,元气归根复命后,心神才能引御精气修炼使其平衡。打个比方说我们的思想就如同闸,一开闸门思想洪水就泛滥出来。这就是导致了不平衡。只有修心使心神能达到虚静后才可统御精气之物,也就是药,这就是修行的法门.


容乃公,公乃全
公是无私无欲,全是博大壮阔之意。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天为太虚之境,道就是无极先天之大道
没身不殆,没读墨音,通殁,为终了不存在的意思。殆读代音为危险,在明白宇宙自然的常道之后就能涵容万物,而无私无欲,使体内真气自足,以虚静之心就可以博大庄盛,就可以神游太虚,与大道合一。生命之本源也就永存,元神自在逍遥无有危险终止。只有遵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且终身没有危害。这就是与道合一,遵道而行。
   修道者入静后,能体会到常道知常后,以包容万物之心。做到无私无欲。不依仗神通而妄加强修,这就能神机博大,了全宇宙神融太虚,回归于生命之本源。找到真我。从治国修身讲无不遵循这一法则。只有使自己心神安定,无有私欲,心中能涵容万物,对于君主国家的事物尽心以大道之发去顺应万物的发展运作,才会使其长久而无危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