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学习第十五章,这一章名为《显德》: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此章名为”显德”,就是老子显意在赞颂古时的修道之人能明天道,思想境界深奥,修为淳朴,心胸放达,行为举止,谦虚谨慎,仪容端庄不失洒脱,内心能安于清苦而不图新欲的修道之士。所以称为显德。老子赞颂古之修道之士的品德,也是给后来修道人提出思想行为的标榜。
我们来看看古代修道之人有那些品德值得我们学习。首先老子讲: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这个古是指在老子之前,我们中华大道文明起源很早,早在四千多年的红山文化中就发现过祭坛等远古的巫文化,中国道家修炼思想实际最早就应源于巫文化,这不是我们今天看见的什么黑巫术那些,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
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婚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的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巫文化中一些通过感悟天地自然后,与人体自身形成天人合一思想后流传,后人逐步依据这些形成了最早的导引服气等修炼方术,在轩辕黄帝时就有黄帝问道广成子与崆峒的记载,更有西王母等传说。在周朝象王子乔等一些神仙信仰已出现,这都是老子所言的善为道者,所谓的善为道者就是懂的以道养生、修身、治国安民之人。士是古代四民之首,所以这句是说古时那些懂的大道的美好的思想,能微妙通达事理天道的修士,其思想深不可识,只好勉强形容下加以描述他们的玄德。
如何形容修道之人的修养呢?老子接下来用了几个比喻。首先他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豫是兽名可能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大象,犹也是种小动物,胆子很小。老子说修道之人在日常修行中就如同大象在寒冬中踏着结冰的河面,极其小心谨慎。很多书在这里都把豫解释成赤足,是错误的说法。应该是又好象犹这种小动物警惕地看着四周潜在的危机。
俨读眼,是庄重恭敬的意思,涣是散,所以“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这句是说,其恭敬庄严的仪容就象随时去做客,处理麻烦的事情圆,圆融自在就象春天里的春风把寒冰春化,象冰雪消散。我们大家去做客时都会打扮下自己,这点我们应随时保持,做为修道人虽外表邋遢但要有潇洒的神态,很多人颠狂,对于神佛也好对他人也好都要尊重恭敬,这是古代礼的一种,我们常说君子有五德:仁义礼智信。现在人们失去庄重的仪表,对于礼节也都不懂不知道,韩国及日本人是很懂礼节的,他们的礼节却都是最早从中国唐宋时期传过去的,但是现在的人很多年青人不懂礼节。
老子是古代周礼文化的大专家,所以他讲到修道之人要恭敬于心,不能放肆而妄为,我们好多人都会说:我最近烦死了。烦什么?烦的是手头的事,就拿我个人来说,我们都有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及家庭责任,我想大家也都是这样,各有其责,但遇到事时都会慌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不懂道,不明道,所以处理事情时找不出头绪,而你懂道后懂的正反两方面看问题,懂的如何处理事情,就是涣兮若冰之将释,处理麻烦如冰雪般消解。
再接着看“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敦是敦厚,朴是朴素,旷为空广,混为浑浑。老子又讲道,修道之人,其品德质朴纯厚,待人真诚如同树皮质朴,其心胸宽广如同山谷空阔幽远,对于侮辱都能忍受,象那浑浑之水承受污浊而静默。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此道者不欲盈。这句是说谁能使浑浊之流归于清静,逐渐清静而心神也随之澄净,谁又长清静而不妄思妄动,安然静坐等待着静之机,真气默默地产生。
我们读早课中的《清静经》,其中有一段: “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
这段就象我们前面所说的,大家静坐都不能心神安定,都心浮气躁都急于求成。越是这样越静不下来,俗念杂念纷纷,我要求大家读经,就是潜移默化地使大家修性功,大家在读经的过程中,就会使心神逐渐安定,这种感觉大家读进去了自会知道,经文咒语都会背下来,静坐后心猿就不会外驰。
我们看《西游记》中,为何观音菩萨给孙悟空带个禁箍呢?就是使猴子的心不外动神不外持,这就是心猿意马。老子所以感叹:很少有古代修道之人那样,能以浊为清、动中求静,坚守正心正念,所以其欲望不会增长。
真正修道之人,小心谨慎,不会炫耀妄为,走哪里都不说自己神通了得。我们很多人学道都想找明师,但是以何标准去寻找呢?老子就给了我们寻找明师的根据,真人往往是不露相的。对于名利之心,很多人都在追求,但谁能在追求中保持着清醒?谁能独善其身?
如从治国安民角度去看,这句又是说,谁能够静之以道,让那浑浊的名利之心得以慢慢地澄清呢?,谁又能够动之以道,让那治国安民的远大志向慢慢地升起呢?,识道在于守静,守静才能逐步淡化转变以名利为中心的价值观念。随着价值观的转变,社会上的不道现象得以逐步认识,济世安民的伟大志向也就随之形成。这就是老子对世道的忧心以及对能治国的仁人志士的呼唤。
我们目前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很多,大家都在抱怨,叹息,甚至愤慨,更有甚着也去效仿去沉沦,但是我们做为修道之人不仅仅是修持自身,更应以此清静之心在俗世中安邦立世济民。做一个道家形象的代言人,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不要想着自己的困难,放眼出去,在逆境中逆流而上,做到静之徐清,动之徐生。坚守自己的理想与心中的正道,不让欲望之沟壑填满。
老子在这一章最后说道: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盈是满足,蔽是遮盖之意,只有这样去做,才能会使不去增添欲望,能安于大道之状,阻挡欲望的生起,不妄求新成的事物。老子既是赞颂古之修道善为道者,又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加强一个修道人的修养。修持自身如大象过冰河而小心谨慎,又象犹一样警惕四邻.在修道中就是警惕魔境的生起。心态要端庄恭敬,不能视修道为儿戏,化解自己俗念俗事,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寻求新的自我。心如古木一样质朴,胸怀如山谷一样空旷包容万物,思想如深潭浑浑之水而看不见底渊,对于侮辱褒贬都能包涵。达到物我两忘,安心静坐,排除名利之心对心灵的干扰,使真气贯通全身,就会有浑身温暖如酥软融融的感觉,达到无我.悟了这一道理,在人生的实践活动中就不会为身外之物所羁绊,从而从小我修行到大我中去。修道之人不随意破坏旧的事物,阻挡欲念的产生,不追求新奇的事物慢慢就会渐入真道。
老子是位优美的语言文字大师,他用了几个比喻,把修道者应该有的境界表现了出来,这为我们学习修炼确定了个标榜,我想大家认真学习后就应该知道怎么样去做个“善为道之士”了。
好,这一章我们就讲到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