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继续学习《道德经》第十三章----患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们首先还是先每句详解:
厂
此章名为患身,主要分为两段:上段是讲修道之人面临宠辱时的心态及表象。下段讲宠辱之因在于人性本身具有的“贵身:之性。老子既”视身为患“又鼓励贵身,顺应人道与天道。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荣誉与屈辱都像是受到惊骇而使人心神不宁,这是因为最大的祸患在于我们众生都有难以摆脱欲望的身体。之所以说荣誉与屈辱都使人心神受到惊骇呢?
何谓宠辱若惊?我们一般地认为位于上者为贵,位于下者为贱,上者要有有时忍辱负重。地位下者有时也要面临上级对下关爱奖赏。人生一世,谁都难免为人情世故,酒色名利所烦恼,得到荣誉心中就会骄宠,失去之时内心就不平衡,而心生怨恨。虽贵而不一定会幸福。所以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因为荣誉是被人赐与的,尊崇是上级对下级给予的,失去了非份之得的荣誉宠信就会感到屈辱,这也会使内心受到惊恐,心神散乱不得安宁所以说受到宠辱心神会受到惊恐。
为什么说是最大的祸患,是因为有这个身体呢?这里说的身体不单指肉身也包括心灵,因为我们的身体具有六根,而六根有染六尘,有追求物欲之心。我们修道之人要是没有这个身体又怎么会有这些宠辱所带来的惊骇呢?
世人之得失名利的心都很重,所以身体或名誉受到荣宠和屈辱时都会心惊神错。因为在世人的眼中将荣宠看成是高上的,屈辱是低下的,世人多离不开计较得失,得到时也心惊,失去时也心惊。为所以这种惊骇就是因为世人之心受到污染。《太上常清静经》云:常清,常静,常情景矣。就是指我们的内心保持着永恒的清静之心,不为名利所动容,不被荣辱所左右,不计较外在的得失,保持自己内心的超脱。庄子在《逍遥游》一篇中也讲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之非而不加沮。”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抱着立志修道之心,修身正己,对于宠辱保持着心如止水。这里讲个禅门的故事: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居士做了一首诗偈,叫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后,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一见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禅师对他说:“从诗偈中看,你修养很高,既已八风吹不动,怎又一屁打过江?”东坡一听,默然无语,自叹修养不及禅师。
这诗里的"八风"是哪八风呢?
1. 称:各种称赞,各种说好,人前人后为你宣扬,随时随地对你拥护,给你赞美,给你欢喜。
2. 讥:冷嘲热讽,厌恶讥嫌,专说无中生有的行为,随便议论你的长短,给你生气,给你烦恼。
3. 毁:言蜚语,毁谤中伤,使你信用蒙受损失,把你的为人说得一文不值,给你打击,给你阻难。
4. 誉:说你功德,扬你贡献,赞你是菩萨再来,称你是圣贤再世,给你捧场,给你得意。
5. 利:金钱物质,各项利益,有的当供养送来,有的作礼品赠到,给你受利,给你利益。
6. 衰:减损所有,破坏所得,将成的事业忽然垮台,已有的资用忽然失去,给你贫困,给你衰微。
7. 苦:身遭侵害,心遭恼乱,恶的因缘困扰生活,恶的境界折磨身心,给你艰难,给你逼迫。
8. 乐:随心所欲,顺适安乐,物资上的享受,感情上的满足,给你欢欣,给你快乐。
以上所说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就好像是八种境界风,能够吹动人的身心,当我们逢到顺境的时候,就欢喜快乐,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苦恼愁怅,都因禁受不住这八种境界风啊!人若是为“称誉”陶醉心,人的品格修养就在称誉里损伤;人若是为“讥毁”动心,人的成就就会败在讥毁的手中;人若是为“利乐”所迷,人的尊严就会利乐葬送;人若是为“衰苦”所折,人就会为衰苦打倒。八风,这可怕的境界,若能如如不动,不为这八种境界风所震撼,那才算是一个顶天立地自由自主的人。
我们修道之人心要平和,对于别人的讥讽,称赞都视如平淡。
昔有寒山问拾得: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就是修道之人对于毁乐称讥应有的心态。事实上你不去争不论,脚踏实地做你所做的事,再反过来看看那些人当时骂你侮辱你的话,也是件乐事。
修道之人在修炼中度过五色,五音,心神驰骋于旷野中的种种考验后必然就会进入虚空的境界。我这样说包括静坐与世俗的磨练两方面。
我讲了这些可能会有站出来问我:可是师父,人家骂我们,我们不去反驳,众口铄金,假的也变真,没那回事也变好像有了。不反驳很吃亏啊?我觉的你把你要做的事做好足以证明就行了。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待到没有身体欲望的牵制时,又何有宠辱之心所带来的惊恐之患呢?
如何达到没有宠辱之心呢?老子传道一方面要我们心灵得到解脱,一方面也要使我们的色身与道合一。大家知道我们道门的真人羽化,白日飞升之说,而佛教密宗也有虹化,显宗很多佛教高僧更是在圆寂后炼出舍利子。这些都表明了肉体修炼达到的一定境界。
大家一方面要看破名利,放下欲望,一方面又要修持自身,老子认为宠辱都是不符合天道自然的,而是人性的强加施受。在前面章节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就是此思想的表象。
修心为性,修身为命,修道就是将性命合一,人之所以有七情六欲就是心神散乱,远离大道,古往今来多少人追求名利而又毁在名利二字之上。我鼓励我的学生们要有权势,要有名誉,有财富。但不主张去争名夺利。有权势后可为天下众生造福,有财富可以济人扶贫。有名誉可为众生树立榜样。但得权势后不能视权势如刀钺削夺他人。有财富后不要谋求私利,贪婪吝啬。有名誉后要对名誉处之泰然,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平衡,产生惊恐,使心神散乱或对他人愤恨。这就摧残身心,最终会使自我走上了邪道。
人一生中最重是生死之事而非名利。但世人却都把名利看重,为名利丧失生命的例子太多了。生命都不存在了你所求的名利又有何用?我师常对我言:“天下万物为你所用,而非你所有。”
人欲求心神肉体的健康,就要看淡名利,清心寡欲后才能入静感悟大道。大家看《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中就有《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自古求仙者多但成仙者少,这首歌就恰恰把世人对欲、名利的追求之心及世态都写了出来。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既反对追求后天私欲所带来的宠辱,但他又讲贵身,爱身。老子视身为患,但又在顺应人道及天道的基础上鼓励贵身爱身,这里说的贵与爱是建立在为众生为天下的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之心的。我们读诸真宝诰,看见很多神明的宝诰赞词语后都是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这些神明之所以成神成圣受世人礼拜,就是因为他们忘却自身,为众生而舍身成就大道。比如我们道教闾山派信仰的三奶夫人陈靖姑,就是为救众生而力斗白蛇精,最后舍身成道。
这就是老子所言的寄托于天下之意,修道之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众生而发愿求道修道,定会成道。修炼色身,成就法身,人心与天心合一,即化为道心。愿牺牲自身为天下众生而舍身,这是真正的贵身与爱身,就可以把天下托付与他,这也是大道的托付。
<道德经>所讲身国同治,身国同修,治国与修身本为一理。修道之人修持自身,贵身爱更要贵民爱民。
不以贵一己之心而私贵,不以一己之欲而自爱,修道者要贵天下之人,要爱天下之人,养浩然之气,清静无尘适应天道,天下才可以托付。才会证得真人之果位!如太乙救苦,慈航普渡,萨祖咒枣,天师祈雨这都是大道寄之于天下,托之于天下。
我们修道,修内丹实际就是性命之道,阴阳之道。其主旨在于修心炼性,保精炼气,下手都是从自我身心下手,炼心,炼性,炼精,炼气,炼神此为修炼之五元素。故修炼下下手不离身心之左右。初步下手炼己之功即静坐冥心,收心止念,使心神一尘不染,收视返照,凝神入于气穴,再配合调息炼神此即炼己之法。
我让大家念的早课《清静经》云:谴其欲而心自静,澄其神而自清。此就为修道之心法。静坐之道在于忘字。大家有志学道就逐渐应忘世俗之欲。
鹤 审核
玄清 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