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正一鹤道人
正一鹤道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869
  • 关注人气:2,6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我说----道德经别解11》

(2009-01-09 08:28:22)
标签:

道德经

道法

道教

天师

修道

杂谈

正一派

丹道

金丹

太上老君

老子

分类: 法门开示

学习老子《道德经》的第十一章---虚中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古本有作“卅”,后祖师张道陵改做三十,辐就是车的辐条 (毂音读古),《六书》讲:轮之正中为毂,空其中,轴所贯也,辐凑其外。毂为车轮中心的圆孔,是用来插轴承的地方。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此句是说:三十根辐条集中插在一个车毂,毂中因有空洞可以插轴,所以才会有车的功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读研,埴读直)埏是以水和成泥,埴就是粘土,埏埴以为器就是转糅粘土制作成器物,器具。转糅粘土制作成器具因为其中空,所以才有盛物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牖读有为窗的意思。古代称户为门,所以一般称为门户。建筑房屋要开辟门,使住房者出入自由;开辟窗户,使光照充足,气流畅通,给人以屋室的作用。
老子连用三个比喻:车、陶器、房子都是有形的(有),是实的,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虚无的内在(无)。老子通篇不明言"空",却又字字不离“空无”之道,老子在前面的章节里讲"守中"之道,这个中字就是物质的”中空”之境。而这章中老子才讲到"妙有",妙有得前提是其"无",大道崇尚虚无,而虚无之中又含有至清至柔之气。
    修道者通过静坐凝神后就会进入到空无的境界,人体本身也是以"有"为基础,但其内在是空的,古人以炉鼎相喻,炉鼎的中心都是空的,以此来采炼人体之大药.待精气神足后色身的状态就象失去了一样,时间都会在静坐中停止。
    所以老子又讲道:“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指:所以有形之"器"为无形之道的发挥运行产生了便利条件。无形之道借助于不同的有形之器从而发挥不同的"玄德"功用。
老子这里讲的有无是相对来说的,正是:"有无相生"之理。丹道静坐,就是从有入无。
    南派张紫阳真人曰: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色身以有作有为起手,进而真我以无为顺其自然。 “有作”“有为”即修道者“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是也。神气和合方才感生灵物真气,真气运通周天,在大小周天流转不息。从而进入无为之境界也就是炼虚合道.<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从治国角度而言,我们都强调依法治国,只要具有了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国家自然有持久的繁荣和稳定。但当国家失去法律的公证时人们也会对国家失去信心。法律是国家的有作有为之道,而依德治国是无为之道。法律与道德都是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二者也就是有无并作,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才会更好的治理好国家。
老子开篇所讲三个例子,是论述有与无的关系,老子并不是孤立地看待“无”,他讲: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是很辩证地去看待二者关系。
   世人都知有好,但不知道有了以后的烦恼,你有了金钱,但是又会为理财而烦恼,你有了大屋子又会为屋子怎么样装修,是否住的舒适来烦恼。还有些人片面看待无,以为老子就提倡“无”之道,实际不然。如果没有车子,器物,房屋这些有形之物又何来“无”呢? 我们学道之人就要善于把握有与无,有功而不自骄,有才而不自傲,有位而不自居,有与无是会相互转化的。不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有”,明天的“无”也怕是真的“无”了。有的人也会很好把握“无”来制造有,这就是:无中生有。要善于把握机会,把握机遇,从而创造出有。老子后面讲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就是此理。这我们以后章节再作探讨。
老子的智慧需要慢慢体会,我讲的是文字上的意思,但内里在生活中,及修炼中都慢慢体会才行。建议大家有空就默读《道德经》,然后静坐,会有很多好处。现在是冬季,你们可以坐南朝北来修炼静坐感悟老子经中之理,默默的存思。我们的肉体色身就是个外壳,身中的一点虚灵元气才是实用,也就是“无”。静坐修道就是从我们肉体中去感悟体内的虚灵真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