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我说----道德经别解8》

(2008-12-21 22:12:10)
标签:

丹道

道德经

道法

道教

金丹

老子

太上老君

天师

修道

杂谈

正一派

庄子

分类: 法门开示

鹤 讲授
 

我们今天学习第八章-易性。
这一章比较为大众所熟悉。我们以前的课里也讲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现在很流行,看广告都引用这句话。我们很多人也都平时讲这句。但真做到上善的又有几人?老子讲到这章时,我想他心情也是心如静水,正和蔼慈祥地在对关尹子讲道。他讲道:最高尚德行就如水一样,滋养养育万物而不与万物去争名利,它能处于万物所不愿居的寂寞之位。这里的“恶”字,是指环境不利,低下卑微之处。“几”是近似的意思,故水的特性接近于大道的特性。我们修道人的心性及修道的方法,都要象水一样,处于众人之下,但能思想明遂,心怀清澈,施惠万物,言谈恪守信用。做事善于发挥特长,从政善于治理,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这样就会因为有谦虚不争的美德。而不会有过失。这是老子告诉我们修身处世、治国安民的至理名言。

   老子用一句上善若水,给予高度地总结及概括,如一个修道人能真正明白老子说讲的上善若水,我想在修行境界上会有很大的进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句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润生万物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争字不仅仅是包括争夺、争抢,“争”字在这里,我的体会是忍让、容忍、包含、默默无闻、无私、滋润他人万物而奉献自己、淡化名利、远离争名夺利,这就是水之高贵之处!众人都觉得它很低,但实际上它却与大道相合,这就是老子的对于慈善的最好的形象注解。老子对于修道人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呢?他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做为修道人,应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而处之,对于不是适合自己的环境不要去强求。所以称为居善地:
    过去晋代有位叫介子推的人,他辅助晋公子重耳,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在重耳落难时,是他陪着重耳一起受难,甚至割股奉君,就是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下来给皇帝吃。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但是更可贵的是重耳当上皇帝后,介子推选择了青山绿水,伺奉自己母亲,隐居于山野中。后来据说重耳几次请他出山,他都不出山,重耳没办法只好用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却拒绝了,抱着一颗柳树与母亲一起烧死。所以清明节,我们扫墓,不吃热的食物及插柳的习俗都是源于介子推的故事。可以说介子推是很好地做到了“居善地”,为什么说呢?我觉的他守护好了自己心灵上的净土。而老子又说了心善渊:我们世俗生活中常难免遇到些不顺心的事及人,有的同事同学是小人,但怎么样去看待呢?没办法,嘴长在他们身上,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把心境放开,做到象深渊一样广阔而包含这些。我也遇到过这类情况,我个人有没有烦恼呢?我也有。所以我也一直在修心。修道人处处事事都要想开、想大,不要局限于自己那一点点。
    与善仁:是说待人接物,要怀着仁慈之心。有人问我:“老师你说仁慈,可这人背后害我,我跟他慈善,他不跟我仁慈啊?” 我说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遇到,怎么办呢?还是象渊一样去包容。象廉颇,始终在背后对蔺相如看不起,但
是蔺相如却始终忍让,终于有一段负荆请罪的佳话。我在这里套用一句佛经上的话:善待一切,善用其心。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宽。做人不可计较于小处。
    言善信:我相信我们群里每一位学员都能做到言而有信。中国古人最重一个义字、一个承诺,说到的话就要去办。这里再讲个春秋战国时的故事。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里记载一个故事,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故事里的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而且把自己的儿子献出去,为的就是一句诺言及一个信义忠诚。可见忠诚在古人心里占多大的重量。
   政善治:这个政字,在今天我觉的不应单独是说政治,而是指我们每个人手里的工作。我们都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业务要精,要善于治理。
    事善能:业务技术等都要精明强干,做到人家不会你会,人家会你要精才行。这样你才会脱颖而出。
    最后老子说的善是动善时:这个动要抓住时机,而不是盲目地乱动,我们处事行事,都要抓住时机。老子用这七个善,最后统归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觉得,老子善在后面这七个善中是有善于的意思,修道之人,要远离是非之地,选择自己身心清静之处,抱着自己的理想,不要随波逐流与世俗的污秽混合一起。心要善于包涵万物,远离小人,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选择良朋益友。通达事理,明白天地人之道,不去争夺,怀着慈悲心去包含容忍,这都是老子说的上善若水。
     水,我们是最熟悉的,而圣人就象水一样平凡,虽处低下之位却默默孕育生养万物,似水就不会有纷争有忧愁,水之道就是无为、不争.怎才会象水一样呢?老子提出七善的原则。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上的需求,社会公德日益渐下,南京有一位小伙子去扶人反遭被扶者告上法庭,而法庭的审判也叫人大跌眼睛。这些都使人们对信仰、道德、公正失去了信心。
    老子这七个善,实际就是对我们修心、处世、治国的道理方法的阐述。首先谈修身养性。“居善地”,是告诉我们选择一个好的地方居住或修道。道家很重风水一说,实际上古人是发现了环境影响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影响人的性格,性格又影响命运。俗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都是想喜欢攀高附贵而看不起卑下之人。水往低处流,水本无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虽卑下却能适应任何环境。自古以来,位高之人很难有好的结局。水流善下,做人也是这样。居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才会平安,这就是修身的第一原则,这个环境,一是工作环境,不是自己的位子,自己不要去强争,你争到了,但是你没这份能力担当,也是不会长久的。在居家环境上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我们读《三字经》,上面就有“昔孟母,择邻处“的典故,修道人也要选择适合自己修行的环境。古人修建道观,找到那么多的洞天福地,一是在自然环境中修炼自己,使自己感悟到天地宇宙大道的真谛;二是以此做为道场,培养教化人。但现在道观寺庙都成了旅游经典,和尚拉着你看相,道士拉着你算卦,这里烧香那里拜神。我这次去临济寺参拜澄灵塔,澄灵塔是禅宗临济宗祖师临济义玄法师的舍利塔。寺里有幅对联:清静为心皆普陀  慈悲济物即观音。这就是把佛门修心成佛的方法告诉我们了,并不在于你烧多少香,清静一心这也是道家的宗旨,
对人对物都能抱着慈悲之心,象水一样宽容、包涵,容他人之所不能容。能做到这点,自己的修行就会进步,即使是自己修行的地方不在山野丛林之中,只是方寸之间,心地心境就会得到清静。

    而为人处世之道,与善仁,言善信。仁是我国的传统伦理思想精髓,但老子所提的仁与孔子之仁并不一样,孔子之仁更着眼于人的意志,社会伦理,而老子之仁更重天地之道崇尚无为。老子之仁,更是慈的表现。儒老子提倡无为,并不是叫你无所做为,但是“无为,则无不为”之意,并不是叫你无所做为,“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要顺大道而为,不破坏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不违背天地自然的规律,使人与天地和谐,人与社会都和谐。
    具体怎么样做呢?就要“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修道人以正为本,正又通政字,引申为政治。但是真“正“又几人。现在很多网上传道的人都自栩为正道、正派、正功、正法、正传但是真正又几人是正的?正与邪,没有绝对的标准,一念之差就可能以正居易邪,以邪居正。治国修道都是一样的,以正为本,善于治,自身那里有错就去改正。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去强制强求,要象水一样顺其自然,自然会水到渠成。事善能:水性虽柔弱,却能通融变化,方圆随形。它能用来发电,产生动力。其势爆发时,如万马奔腾,虽至柔却又至刚,这就是水之能,动善时是说水的动静变化,随时都能顺应时势,它变化无方、顺时而行,冬为雪夏为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修道之人做事,也是象水一样,要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就是:正因为的意思。起到承接上面七善做一总结。
    正因为水的特性近似于道的特性,水的特性就是圣人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获得了别人所无法争到的东西,这正是不争之争。修道之人以柔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夺利,知足,知止,去奢,去泰,不自傲,不自矜,不孤芳自赏,功成不居,常怀济人利世之心。象水一样去做就自然不会有过失了。水是有灵性的,以至柔之性却能水滴石穿。
    如从丹道来讲,水为肾,是肾气的象征。修道之人以水之道修补肾气,肾为先天之本,水利万物,而肾也是这样,
人的肾气足自然精神足,则会健康长寿。所以男女过了中年后都要注意补肾,补肾并非就是壮阳,肾有阴虚阳虚,阴阳两虚,补肾气是修命功之基,人体都有活子时出现,一举一动水火交媾这就是凌气化气之理,所以说动善时,修身治国都是一个道理。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这一章还可以参考我前面的讲述来学习。

鹤 师  审核
玄  清  谨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