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故事》之41企业的“短板”及遗憾

标签:
历史钢铁铁合金锰矿山教育 |
分类: 历史 |
——迟滞的采选烧系统建设
高言常
八五厂与全国众多铁合金厂不同,它拥有锰矿山,这个企业就是因为矿山而建设发展起来的。在资源性企业叫得响的新世纪,八五厂的优势也就是矿山资源。但是,矿山建设发展长期跟不上冶炼生产发展的需要,几十年来,一直成为八五厂建设发展的“短板”。
记得1965年笔者作为学生在铜锣井锰矿实习劳动,当年听到谢养惠厂长的厂情报告,介绍这个矿山将要建成年产60万吨锰矿石的大型矿山。然而,半个世纪过去,笔者从青年成长为中年,再变成老年,这个锰矿山还在20万吨以内徘徊,当年的那个目标,时至今日,还是遥遥无期的目标。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八五厂的矿山一直是投入不足,建设滞后。过去,人们常常说“重冶炼、轻矿山”,其实是冶炼生产吹糠见米,见效快。而矿山建设的特点决定资金大、周期长、效益回报晚……所以,工厂历届领导为了早日出成果,重点放在了冶炼,而矿山投资相对较少。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矿山建设反复折腾,拖了很长时间,还不能奏效。
经过20多年的建设,转眼到了七十年代,八五厂矿山的定义,从传统的锰矿山演变成了广义的采矿、选矿、烧结,即“采选烧系统”,包含铜锣井、团溪两个锰矿山及选矿车间,烧结(球团)车间等几个部分。这是因为铜锣井锰矿的碳酸盐锰矿石,必须进行这些环节的加工处理,才能入炉冶炼。那时建设规划还是很宏伟的:矿山——锰原矿60万吨(后来调整45万吨),选矿——锰精矿32万吨,烧结——球团矿23万吨。这个采选烧系统三个环节的数字是匹配的,相关联的,一个环节跟不上,生产就会受到影响,“系统”就不成其系统了。
八五厂矿山建设是五十年代开始的,先于冶炼系统的建设,那时的铜锣井锰矿建设规模是比较大的。铜锣井锰矿位于堰塘湾的生产运输巷道——850大巷,经过多年建设,在1970年10月由七冶井巷公司建成。由于处于“文革”那个特殊年代,还有许多遗留问题,所以未完成部分由铜锣井锰矿自行处理。不管怎样,850大巷终于竣工、交付生产。在850大巷硐口以东数公里外,一条狭长山沟里面,用于提升矿石和上下人员、材料的主井、副井等亦在同步配套建设中。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建设步伐加快。几年之后,1985年7月,副井竣工,交付使用。1986年6月,主井竣工。主井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七、八十年代,由于洪水暴发,850大巷井下多次被水淹没,有时经常发生井下涌水,影响施工。史载:1980年,铜锣井矿主井第一次堵水成功,恢复施工。不几年,井下再遭洪水袭击,1984年5月,第二次堵水成功,主井又一次恢复施工。对此,当年的媒体1986年6月27日《贵州日报》一版是这样报道的:本报遵义六月二十六日电(记者赵世熙)省冶建公司承建的铜锣井工程,六月下旬胜利竣工,验收合格,交付厂方,这一中型井巷工程,是为了解决遵义铁合金厂锰矿的开采运输而兴建的,井口标高九百一十三米,井深二百八十二米。施工中多次发生淹井,由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扬拚博精神,终于堵注了凶沙恶水,把主井抢修出来。锰矿山建设的种种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在八十年代,八五厂新八万、老八万出现大发展的态势,矿山为代表的采选烧系统建设滞后的矛盾凸现。时任厂长林兆平作出了“三上一提高”的战略决策,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矿山改造工程要跟上,即通过全面改造,提高采、选、烧等矿山系统生产水平。其中矿山改造工程一度成为重点。冶金部戚元靖部长来厂时,曾经对林兆平厂长说“矿山改造符合国家‘八五’规划,我们是支持的。”所以,1985年国家经委下达大型骨干企业技改项目共309个,其中钢铁企业30个,贵州省仅水钢、遵义铁合金厂。全国铁合金行业仅吉林厂、遵义厂。下达遵义厂“七五”期间计划中:包括选矿三系列改造、主井等矿山项目,也就是说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
但是,矿山生产的规律决定,三级矿量总有采完的时候,仅是“简单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是不够的。经过几十年开采,矿山需要向深部挖掘,进行必要的属于基本建设性质的开拓工程,比如遵义锰矿(铜锣井锰矿)675水平开拓项目。另外,多年来铜锣井锰矿的矿石是通过14吨电机车,沿762毫米窄轨车道,穿山过河运往舟水桥选矿车间的。但是这条长达4.76公里的窄轨运输线,属1958年建设的“三边”工程,等级差,坡度高达17‰,有的甚至达到20‰,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显然不能满足矿山未来45-60万吨矿石的运输要求。所以设计院为矿山设计的这条窄轨铁路改造项目,也到了该设施的时候了。
此时,国家投融资体制已经改革,资金一切靠自己了。八五厂为了一个新八万项目,已经弄得焦头烂额,精疲力尽,哪里还顾得上矿山改造?虽然窄轨铁路改造项目,一再被冶金部或者是省列入计划,始终无法实施,终于搁置起来。但是,矿山生产的继续,迫使675水平开拓项目必须进行。整体项目不能进行,就分部分逐个实施。九十年代,终于打“擦边球”,挤进我们工厂的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由广西矿建公司施工。因为资金不到位,断断续续搞了好几年。计划部门每年技术改造资金,都给矿山改造安排300万元,陆陆续续进行一些完善性项目。直到新世纪,已经改制为遵义锰矿分公司的矿山,在八五厂政策性破产改制的生产自救期间,自身“小迈步,不停步”,每年进行一定的投入,确保了矿山井下生产。矿山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就是用这种“挤牙膏”的方式,完成了675水平开拓项目及其它改造内容,使矿山井下生产成功地从784水平,转入了675水平的开采,之后继续向575水平延伸。当然,这种权宜之计的投入,距离扩大规模的生产,还是有差距的。
属于采选烧系统的其它部分,如位于舟水桥的选矿、烧结、石灰等车间,后来归并为原料加工厂。在八五厂工作一生的笔者,几十年光阴经历了它们从建设到关停的过程。印象是:选矿车间不断进行工艺改造,三个系列从来没有整整齐齐生产过,即使一个系列也没有生产过较长时间。而烧结车间则是反复的检修,据说炉篦条总是不过关,检修时间多于生产时间……这两个车间的工人,从年轻小伙招工进厂,直到退休回家,他们的车间没有正经八百的连续生产过一年……
这些迟滞的采选烧系统建设,成为“采、选、烧、冶联合企业”——八五厂的短板,以及抱憾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