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播火者

标签:
文化星座历史教育时评 |
分类: 人物 |
2012年夏天,遵义舟水河畔。
汇兴公司机关办公楼,这是利用原来八五厂招待所装修改建,增加了电梯,有些现代色彩。在六楼办公室的格子间,我的眼前突然一亮,一个衣着很“潮”、朝气阳光,高大帅气的青年人,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来人小谢,时年二十五岁,老朋友之独子。哦,我们又是十六年未见。脑海里还是1996年在贵阳市市北街南口小饭馆,他父亲请我们父子吃饭,不到十岁小学生的他背着书包的场景。如果记忆再往前推十年,那是1986年底,他父亲来信,寄来他出生的满月照片,掩不住初为人父的喜悦……时间好快啊,转眼间他已临研究生毕业,特地来找正在编撰八五厂史的我,为毕业论文收集素材。
几经交往,我们发现彼此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乐于交流。我的印象:小谢“情商”很好,待人热情,客气礼貌;喜好读书,尤爱历史;音乐体育,均有涉猎;文笔不错,颇有思想见地……我曾经寄语鼓励:晓知天下,
后来,他成为大学的历史老师。
年轻的大学老师,很快和更年轻的大学生们打成一片。
我从几件事情,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成年的小谢。
越年,小谢发来微信:高伯伯勉励,后辈记在心上,对自己的专业,我怀有敬畏之心,一直认真备课,认真对待课堂,现在也有一些收获了。
在思想开放的大学校园,各种“社团”活动蓬勃兴起。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充分发挥年轻人思想活跃的优势,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一年,我看过他在学校举办“讲座”的小视频。好像是讲“一二·九”,小礼堂里,他端坐高高的独凳,手持麦克风,风度优雅,侃侃而谈,既是演讲,更像交流……周围簇拥着他的学生们。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三尺讲台”初战告捷。他讲课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简洁大方的衣着,彬彬有礼的风度,吸引了学生们:“声音好听,穿衣简单大方干净,开始上课前会对同学鞠躬问好……”点名叫到人,也会在后面加一句“你好!”学生们直呼:“真是被近代史的老师‘苏’到爆……”这样的上课老师点名,并向学生问好的方式,还是第一次听说,甚感好奇,新鲜。
学生们如此评价他:“讲课生动形象有深度,知识面宽广,自带笔记,有理有据,小动作很多,不常笑,但是给人感觉是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凛然正气。”简直近乎于崇拜:“普通话标准,发音自带胸腔共振,感觉就像在现场听百家讲坛,‘苏’到炸裂!我高中要是遇上他,现在铁定是文科生。”“19年政治课都没有改变我的信仰,没想到‘死’在一节历史课上……”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是理科学生,历史课不是主科,但是小谢老师的历史教学别开生面,引人入胜,引发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学生出自内心的评价,就是对他的肯定和褒奖。
2020年春天,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突然而至,华夏大地概莫能外。为阻断传播,“封城”隔离,从未遇到的“城市停摆”出现了。宅居抗疫,居家办公,互联网发挥了作用,网上教学应时而生。于是,小谢老师为他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生们,开设了“网课”。我也通过手机连线,有机会听了他那段期间的历史课。记得有两节课讲的是鸦片战争,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那场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篇章。通过听老师讲课,系统了解这段历史,我还是第一次。英军封锁珠江及出海口,鸦片战争由此爆发。之后,英军沿海岸线北上,一路侵略,最后入侵长江中下游,将攻占镇江作为侵略目标,以图扼住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口,断绝京漕,实施所谓“扬子江计划”。但是英军在镇江遭遇清军顽强堵击,大清守军与强敌进行殊死奋战,致英军遭受惨重损失,而清军将领海龄率全家老小自尽殉国,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可谓悲壮矣!此即著名的镇江抗英保卫战,亦是鸦片战争最后一役……小谢老师的讲课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像摆故事一样,讲历史,兼及地理知识,这里,他讲到镇江地理位置的重要,也谈到其名的由来……娴熟生动的演绎,让枯燥的历史,在他的口中鲜活起来,把听众引入彼时彼地,犹如身临其境,回到历史年代,深深地地吸引了他的学生,也吸引了网上旁听的我,从开头到结尾,两节课我都认真听了。小谢老师用这样的方法讲历史课,还是第一次听到,让我大开眼界。我曾经评价他:讲得不错,内容生动,条理清晰,知识面宽,更多的历史故事和地理知识则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背景和史实,学习掌握到更多的知识。
做为一个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摈弃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把书本上的内容和其它一些知识,甚至深奥的内容,通过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授,让学生真正理解,学到东西,我以为,这才是教师的本事所在。小谢老师在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并取得成效。
有一年清明前后,朋友圈的一则消息引起我的注意,一群年轻人正在为戴安澜将军扫墓。仔细了解,原来著名抗日将领戴安澜将军在花溪公园有一个衣冠冢,我这个老贵阳人居然还不知道。照片上看到这些年轻的学生们,在年轻的小谢老师带领下,献花、致礼,以庄重的礼仪,缅怀抗日战争中立下不朽之功,牺牲在远征军中的戴安澜将军。目睹此景,我十分感动。那段民族灾难让国人铭记于心,永世不忘,同时这种爱国情怀也深植于这些九五后、零零后的青年心中,这是我们这些逐渐老去的一代人颇感告慰的。朋友圈展现的不正是一堂活生生的历史课吗!用这种活动,把历史课上到现场,既有课堂上鞭辟入里的知识讲授,更有现实中生动具体的精神传道,丰富了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受到一次现实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后来,每年清明期间,花溪公园戴安澜将军衣冠冢前,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前来瞻仰、祭扫,在小谢的人生年历中,已经是一件不可或缺的日程安排。用这样别开生面的历史课,让爱国主义教育鲜活起来,新颖,有创意。小谢老师对自己的教学竭尽全力,在事业中努力进取,难能可贵!以后,我再去花溪时,也准备去寻找戴安澜将军衣冠冢,向这位爱国将领致意。
小谢老师通过努力,用独具特色的教学,或者说,以为人师表的魅力,赢到同样年轻的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实属不易。有些毕业生离开学校后,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一位踏人社会已经两年的毕业生,给他发来微信。现摘录部分,看看这位学生,如何评价没有长自己多少岁的老师。
“今夏,老师又送走一批年轻、积极、充满朝气的‘新鲜血液’走向社会。让中国的新一代青年人为了自己的事业奋斗、国家做贡献,可喜可贺,老师带出的学生都会很有精气神。”
“正因为老师的传道授业,让我了解到民国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开始逐步了解民国历史。您说的很对,我以前是排斥民国的,我讨厌民国的封建、落后、屈辱、腐败,只喜欢兵强马壮的大秦大汉、充满浪漫主义与包容的大唐、商品经济极度发达的大宋,这就是我只喜欢表面光鲜的历史观……”
“大学期间深受您的教学理念与知识传播的影响,我开始阅读有关的历史书籍,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逐步形成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这些年读的书有了活力与灵魂。越是落后、挨打的历史,越要去了解,因为这是我们的教训与经验,时刻感受危机感才能刺痛懒惰的肉体。我理解的历史不是单一的学科分类,而是可以指导人的思想道路。”
“工作也有不少碰壁,我不气馁、不沮丧,要用更好的心态与方式去面对,作为土生土长的从贵州出去的人,不争馒头争口气。近期看央视播出的《觉醒年代》这部良心剧,让我更加深认识到那个年代、那些革命先锋们的事迹,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观看的时候,让我起鸡皮疙瘩、热血沸腾,刺痛着我的灵魂。吾辈当奋斗!”
历史课对学生“三观”的形成,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这位大学毕业生不像是学理科专业,倒像是一个有思想抱负,且具有一定文字功底的文科学生。通过小谢老师的历史课,使他的思想升华,点燃了那团奋斗之火,在社会大潮中搏击,成长……小谢老师传道授业,终结硕果,大可慰矣!学生的评价既是鼓励,也是动力。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吧,作为老师有无穷乐趣,来日方长也!如果说教育是一团火,小谢老师不愧为播火者,已经为学生点燃,似乎可以看见燎原之势了!我仿佛在学生身上看到老师的影子,喜看八五后的老师及零零后的学生,不,看到国家一代新人的成长,欣之喜之!
小谢老师曾经对学生说,史学门徒要有泽被苍生的情怀。他回忆自己当年做学生读书时,其实也在跟着老师学做人。如果要在自己的事业上颇具影响,而被你感染的弟子后辈,一定先臣服于你的人格、阅见,再服从你的权高、技湛,这才是真正君子作风、大师做派……知识分子,比别人多的一份感情,是“关忧”,处江湖之远而忧其民……这是一份高雅的品味,区别于你和他人,在芸芸众生中,让别人能找到你——这就是历史观下的人生观,这何止是在教书,更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不负韶华,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达到如此之境界,令我这位没有做过老师的人深为感叹!不禁为这位历史老师极具洞见的教育观点赞,击节!
我们有过讨论,做老师,需要脚踏实地;做学问,更要潜心钻研。历史研究是一件默默无闻、潜心而为的事情。治史者,要静得下来,耐得住寂寞,以日积月累的功力,打好扎实的基础,长此以往,才能厚积薄发,结出丰硕成果。这是否是他治史道路的一种自律和要求,或者是我这位老一辈人对后生的希望呢!
不觉,小谢教书生涯已经有好些年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道远。只要在治学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不断进取,一定能够成为有深厚学养和良好修为的学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奋力跋涉吧!
小谢老师正值风华正茂的成长时期,作为忘年交,我一直关注着他……
2022年6月花果园改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