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有疾声不平响——文化震烈士与高自约先生的《范滂仰》

(2022-06-14 10:40:02)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星座

情感

分类: 家族
知有疾声不平响——文化震烈士与高自约先生的《范滂仰》

知有疾声不平响——文化震烈士与高自约先生的《范滂仰》

知有疾声不平响——文化震烈士与高自约先生的《范滂仰》

知有疾声不平响——文化震烈士与高自约先生的《范滂仰》

知有疾声不平响——文化震烈士与高自约先生的《范滂仰》

知有疾声不平响

——文化震烈士与高自约先生的《范滂仰》

 

/高言常  高言经

 

在一次江浙沪自驾游中,我特地去拜谒了南京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一个展厅里,一份死难烈士名单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文化震”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见过。回家翻阅家父高自约的诗集才知道,原来文化震烈士是他在贵阳模范中学的校友。

在家父的诗集《耻躬堂残稿》此书收藏于贵州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有一首纪念文化震烈士的长诗《范滂仰 哀亡友雨农君》,家叔高晓霖先生,在诗后写有注释:“文化震烈士,字雨农贵阳人。前东南大学后改中央大学学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四·一二”就义于南京。据传当时任南京总工会秘书长。”“死时死地均探而不详”。除此之外,对文化震其人,没有更多的介绍。近年来,我查了许多历史资料,未果。2021年全国党史学习活动中,通过阅读贵阳市人民政府官网、贵阳网等网站开设的“党史人物”专栏,终于了解到有关文化震烈士的情况。

 

文化震,字雨龙又写作“农”,贵州贵阳人,190223日,出生在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幼时在家塾中启蒙,1918年,免试就读于贵阳模范中学,在“五四”爱国运动影响下,他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考取南京东南大学。作为有志向的青年,文化震抱定“纵会抛头颅、洒热血,也是为社会进步而牺牲"的信念,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受《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影响,又参加了南京社会科学研究会组织的读书报告会,决心走改造社会之路,先后参加过党领导的反对“学阀”的斗争、国民会议运动、声援“五卅”斗争等。1925年底加入共青团,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京总工会的筹备工作,从联系工人群众,到制定工会章程等各项工作,无不凝聚着他的热情和智慧。

1926年初,由于党的工作需要,学业未结束文化震便告别了东南大学。曾担任过共青团南京地委书记、同时被中共上海区委指定为中共南京地委通讯员,直接与中共上海区委联系。1926年底,国民党左派南京市党部改组,他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部长、南京总工会秘书主任兼总务主任等职。1927410日深夜,在参加中共南京地委紧急扩大会议时被捕,被捕后,他受尽了严刑拷打,但终不屈服。几天后,他便被秘密杀害,遗体被装入麻袋,抛入了秦淮河中,牺牲时年仅 25

 

上世纪二十年代,家父高自约先生和许多贵州有志青年一样,走出落后的贵州大山,远赴文化相对发达的南京上海等地求学。好友文化震在南京遇难后,家父心情一直十分悲痛。1937年,文化震烈士英勇就义十年,正逢抗战战事正酣,时在广州的家父已经好几个夜晚无法入眠,夜阑人静,他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对亡友的暮云醇熟,长歌当哭,他冥思苦索,联句成篇,假托对后汉党人范滂的仰慕之情,抒发自己满腔的思念情怀,续成长诗《范滂仰》。

 

全诗为:

曼衍鱼龙争肸蚃,岂曰无益驰钩党。太息痛恨桓灵时,哀哉来忆范滂仰。清裁不为叔世珍,之死靡要俗情赏。天下方急望王孙,殄瘁无因起黄壤。厨顾俊及信多贤,广明元祐轻一网。慷慨陈力者何人, 数恬嬉逐熙攘。不则山岛纵目逃,或甘醉梦极时享。穷愁著书许劳心,恣肆卮言日抵掌。实事何补已何益,出穴楚楚徒标榜。当年文字众人上,虎穴将身倚肮脏。自竭悲天悯世诚,甯计螳臂车轮广。开口直令溜诀河,下笔不休驹解鞅。蔽衣破履矢石间,力与斯民同瀣沆。而今安在求弗得,胡尘干夫闻放仗。嗟嗟若人纷长往,苍茫四顾增凄惘。叹逝诚抑良友怀,窥国难遣真才想。潢池窃弄滋漭瀁,万骨云枯毋乃狂。十年便成隔世恩,来负平生想。彼时蓬勃大磅礴,几多俊异狎春盎。腥臊欲涤血空流,讵释外惧犹吾罔。封豕食余裹残骸,肯任国殇委榛莽。一言不听吏原尊,死灰竟溺君安放。夜读刘乙百悔经,知有疾声不平响。

在这首长诗中,家父引用《后汉书·党锢列传》中《范滂传》之典故,用范滂刚直不阿,顽强与恶势力斗争,宁死不屈,正气浩然的英雄人物的历史故事,讴歌为革命牺牲的文化震烈士,寄托了对烈士的哀思和景仰之情。

诗前小引特别提到系“哀亡友雨农君作也。"  对烈士的悼念之情,溢于言表,力透字里行间。中间9联,诗作赞颂了文化震烈士的英雄业绩,末尾5联,写文化震烈士英勇就义,亲人们对他的怀念,诗人把文化震列士称之为“国殇”,是为国家的解放,为信仰的坚守而牺牲的英雄。叔父高晓霖在整理家父诗稿时,曾留下一注:'蔽衣破履矢石间’ 似指孙传芳攻南京驱逐北洋军阀张宗昌等时事,此时烈士已入党,在工人中工作。”这里记载的是上海的第一、二次工人武装起义,文化震烈士参与其间,诗句描绘了他与工人们“同瀣沆”,共患难,英勇战斗的感人场景:“蔽衣破履矢石间,力与斯民同瀣沆。

长诗《范滂仰》结尾处仍用典故,“夜和刘乙百悔经,知有疾声不平响。”刘乙, 五代人  曾经因为与人争妓,后感到很后悔,于是书籍中所载古人因酒致误的文字告诫自己,题曰《百悔经,此人自此终身不再饮酒诗人借用这一典故,回应对范滂遭遇的不平,无奈,痛苦的愤懑,映衬自己对友人,对兄长,对英雄不幸遇难的深切怀念

 

 家父高自约五十年代曾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的诗作善于引典喻今,寄情抒怀,长诗《范滂仰  哀亡友雨农君》正体现了这个特点。贵州省文化名人、贵州日报原总编辑刘学洙先生在《“高家花园’春秋》一文中曾经以《范滂仰》为例,对家父高自约及其《范滂仰》一诗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