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商海外工厂的成本账

(2016-11-08 10:44:37)

《浙商》杂志 主笔  姚珏

“自身的突破和发展永远是摆脱掣肘的关键,无论是提升产品附加值还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都是从企业内部开始的。”

尽管欧美国家的人力成本高企,原材料更需要从东南亚等地进口,但和德国制造联姻两年,正泰感受到了当地低成本融资和“契约精神”释放的暖意。

 

更重要的是,高度自动化带来的高产能和规模效应,正在为正泰这样的大型制造企业开辟一条不依赖政策和环境的降成本新路。这或许是民企应对成本波动时的一个关键。

自动化生产提高人均产能

 

“如果单纯地想要降低成本,除非是一些特定的行业,否则我不敢说对国内制造企业来说,德国是一个好选择。”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海燕对《浙商》记者坦言,正泰太阳能在泰国也设有工厂,后者正是考虑到以更低廉的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完成生产,使产品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正泰德国工厂以光伏组件生产为主,并购之初的最大动力,是规避让国内光伏企业焦头烂额的贸易壁垒。“这是光伏行业的特殊性,现在在欧洲市场上,对光伏产品的产地要求苛刻,而高端产品更倾向于德国制造。”黄海燕表示,德国工厂加深了正泰实现全球化制造布局、拓展海外市场的进程。

正泰2014年完成收购后,在德国的工厂,绝大部分原材料从东南亚等地进口。2015年,德国工厂产值达到1.4亿欧元,目前产能300兆瓦。黄海燕分析说,原材料成本在德国工厂的成本支出中占到了80%。

与此同时,受限于西方高水准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正泰花在工人身上的钱也不少。“每瓦人均成本国内大概是1~2美分,但德国要3~4美分。”黄海燕介绍说,尽管每瓦人均成本是国内的两倍左右,但在德国还够不上“高薪”水准。

不过,正泰手里也有另外一笔账。

从2010年到2015年,国内宏观税负口径均在40%上下波动。其中,“五险一金”对企业造成的负担较大。“德国企业也要为工人支付相当于其工资20%~30%左右的社会保险费用,但收购至今两年,德国员工的薪资涨幅并不大,而国内例如杭州工厂则每年大概要涨7%~10%。”黄海燕表示。

“德国工厂在我们收购时已经高度自动化,去年我们的5条生产线全部完成机器人生产。”黄海燕说,德国工厂每人每小时能产出3块组件,而国内工厂尽管在2015年已大幅提升了自动化水平,每人每小时产出组件也仅有1.5块,2014年这个数字是0.6~0.8块。

规模化效应值得尝试

 

今年5月1日起,国内全面推行“营改增”,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税制改革。

数据显示,德国因为社会高福利,企业税收略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德国税率为30%,相比国内高新技术企业15%的税负确实不轻。

不过,德国政府为营收规模有限的中小企业,做了许多服务功课。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向东,曾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提出,可以借鉴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措施。据他介绍,德国的中小企业银行主要有合作银行、储蓄银行和国民银行等,年营业额在1亿马克以下的企业,可得到总投资60%的低息贷款,年化利率7%,还款期长达10年。同时,德国给予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也颇为丰富: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业企业免征营业税;中小企业营业税起征点从2.5万马克提高到3.25万马克,对统一后的德国东部地区营业税的起征点更是从15万马克提高到100万马克;提高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从10%提高到20%;所得税下限降低到19%;对周转额不超过2.5万马克的小企业免征周转税等。

成熟的融资环境和多样性的融资渠道,为德国企业尤其是德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通道。有正泰集团做背书的正泰德国工厂并不缺钱。在黄海燕的印象中,德国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的年化利率大概在3%~5%左右。

去年底,黄海燕查阅德国工厂的水电单发现,当地政府为厂区用电打了“对折”。根据德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对于电费成本高于20%固定产值的工厂,可以申请享受EEG税率50%甚至高达100%的减免。对于这家已经完全实现机器人生产的企业而言,这也是一笔可观的费用。

“对正泰而言,德国工厂的综合成本对比国内只高不低,但为了敲开欧洲市场的大门,实现全球化制造布局,我们必须到德国去。”黄海燕表示,德国工厂如果想要靠降低成本与来自东南亚等地的光伏产品抢市场,“那就太残酷了”。她表示,德国工厂针对的是中高端市场,“低端市场认价格,高端市场认质量、认德国制造。”

同时,她并没有放弃通过提高产能来降低成本。“我们接手时,德国工厂每条生产线每班的产能是550片光伏电板,现在接近700片,一旦达到1000片,成本就能再次下降。”

黄海燕提醒受利润困扰的制造企业:“自身的突破和发展永远是摆脱掣肘的关键,无论是提升产品附加值还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都是从企业内部开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