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孵化器想在中国“孵化”什么
(2016-08-02 09:31:24)《浙商》杂志 夏赛男
中美孵化器合作打造联合孵化空间,建立的城市之间的桥梁和全球化网络将使世界各地的创新企业受益,创业全球化将随之开始。
总部位于旧金山的硅谷孵化器Founders Space,在创始人史蒂夫·霍夫曼的带领下来到了中国。7月8日,它携手上海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打造的联合孵化空间宣布成立,这是Founders Space在海外的首个实体孵化基地。霍夫曼告诉《浙商》记者,上海漕河泾孵化空间主要服务于上海的创业公司,接下来他们还将在杭州建立辐射整个浙江省的孵化中心,“现在正在与杭州的政府部门、候选的众多合作方、创业家及孵化园区商谈,希望杭州孵化中心也能在今年成立。
硅谷“霍老师”的中国授课计划
相较于硅谷的其他投资人,Founders Space似乎更喜欢面对海外的创业小伙伴。它曾被《福布斯》评为全美第一的帮助海外项目、公司进入美国硅谷接受孵化辅导的企业,以及全美前十的孵化器。
霍夫曼指出,不像其他硅谷孵化器那样致力于提供创业空间和资金,Founders Space的初衷是教育,为初创者提供相应的创业培训。
“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创业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他们不需要办公桌,但他们都很年轻、缺乏经验,如果一开始就提供大量资金,他们很可能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最后花光了钱,只好退出市场。但如果一开始就教他们该怎么做,那么后面的一切他们都能够自己解决,不需要谁去提供了。这和中国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同一个道理。”霍夫曼说。
“我们着力于全球性的资源链接与整合,组建全球性的孵化群体。”霍夫曼介绍,Founders Space拥有300多位导师与50多项教育培训课程,在全球为50多个合作伙伴的创新企业提供教育,其合作伙伴包括孵化器、加速器、政府项目、大学,且与奥地利、德国、法国政府合作密切。Founders Space计划将硅谷的导师和顾问都引入中国;另一方面,将中国的合作初创企业带入它的全球孵化网络。
Founders Space的中国区代表毛浚磊在接受《浙商》记者专访时表示:“Founders Space不仅提供创新企业工作的场所和潜在的投资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教育和导师是具体的、针对每个创业企业所在的领域。导师们将包含创业家、企业CEO、投资人、专家以及在相关行业有至少20年经验的切实执行者。”
考虑到潜在的“学生”人数,正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显然是个理想的市场。仅仅“硅谷孵化器”这五个字对创业者而言就具有莫名的吸引力。
不过毛浚磊对《浙商》记者强调,Founders Space将教育贯穿于整个孵化过程,企业边学边做,但作为孵化器,它绝不是类似教育机构的存在,教育只是孵化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Founders Space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初创项目,它最看重的主要有三点:团队,有成熟商业计划且可以大规模发展的点子和首创型的项目。另外因为中国的市场非常独特,且很适合科创企业起步,Founders Space也会将硅谷的科技初创项目带到中国孵化。
创业服务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Founders Space与上海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的联手,也从侧面反映了Founders Space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就是通过与本土孵化中心或创业园区合作建立联合孵化空间,培养资源共享的全球化战略伙伴。对于Founders Space来说,中国的创业中心不仅能为其吸纳本土创业项目提供帮助,还能解决它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熟悉政策和办事流程、联系选择当地合作方及媒体、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等等。
人大人科技创新服务公司拥有15年的教育行业经验,作为Founders Space的重要合作方,它负责为联合孵化空间的创业企业提供教育服务,创始人余慧子告诉《浙商》记者,在孵化项目选择与课程设置上双方都是共享资源、共同决定的。“入驻漕河泾科创中心的企业大都是在A轮融资以前加入的,但已经完成B轮甚至C轮的企业也能够申请来联合孵化空间接受教育培训。”
为了更好地对接两地资源,“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也在行动。漕河泾科创中心与Founders Space计划成立联合孵化项目的旧金山园区,从而实现上海、硅谷两个园区的互相呼应、共享资源,互相成为对方的海外基地,为项目的跨境交流、落地铺路搭桥。
按照霍夫曼的计划,上海漕河泾孵化空间如果运行顺利,这一合作模式将被复制到中国各地,其中就包括杭州。4月初,在《浙商》记者的牵线搭桥下,他到访杭州,出现在浙商商学院和“i创中国·浙商创新创业大赛”的现场。他给投资者讲解如何“狩猎”独角兽公司,与创业者分享创业的“军规”。这次杭州行,或许正是“霍老师”中国业务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