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在美国
(2016-03-21 09:43:53)《浙商》杂志
两国的创业者也有不同的特质,美国创业者大概属于“脑洞大”,善于整合资源,发现痛点,然后二话不说就开始干的类型。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人工很贵的国家。所以即使世界上大部分O2O项目都能在美国找到同类,但最后你会发现都不如在中国物美价廉。当中国的快递业务如火如荼时,美国亚马逊为了节约物流成本不得不砸大钱开发无人机送货;当上门美发化妆成为纽约城内精英女性时尚时,中国的上门推拿、上门美甲已经走进寻常写字楼,变成午休时间的放松。换句话说,很多上门服务项目在美国是有钱却缺乏时间的精英阶级的选择;而在中国,因为种种补贴的存在,上门服务俨然是平民化的象征。因此,两国人民在互联网体验上是完全不同的。而两国的创业者也有不同的特质,美国创业者大概属于“脑洞大”,善于整合资源,发现痛点,然后二话不说就开始干的类型。
美国人民最在意的还是吃
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或者是使用各种工具的能力。因此,一般一个美国家庭的男主人,都可以担当起水电工、修车工、水泥工、木工等角色;而女主人,则把洗衣机、烘干机之类的家用电器操作得得心应手。所以在美国,一些居家类的上门服务,市场并不是很大。当然,在吃方面就很不一样了。美国人在做饭上天赋欠缺,于是送餐服务这块“强需求”被众多公司和创业者瞄准。
从知名公司方面来看,亚马逊和优步分别在2015年下半年推出了送餐服务。对于亚马逊来说,这似乎是一次“不做白不做”的资源整合,将其一小时闪电送货业务延伸到送餐服务中。对于优步来说,这个移动互联网耀眼的新秀正在慢慢向“UberEverything”(优步一切)转型,试图将共享经济概念渗透入每个细分领域,这一次优步将驾驶员变成送餐员。
对于国内公司,更具参考性的是GrubHub,它应该算国内所有外卖应用的“祖师爷”。一开始,GrubHub也只是一个芝加哥的校园外卖公司,之后逐渐扩张到其他城市,生意越做越大,直至上市。对于用户来说,GrubHub的好处在于可以跟踪自己的外卖送到了哪里。虽然这个跟踪对于自己的辘辘饥肠无济于事,但是与一些外卖APP下单了之后就杳无音信相比,让人更有盼头。同时,在商户端,GrubHub可以帮助商户统计、安排订单,甚至可以通过订单数、利润率、重复订餐率等指标为商户提供相应的建议,这使得它吸引了占据美国大部分市场的个体餐厅。
消费者订外卖的痛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不知道选什么好,另一个是选好了还要等很久。另一款上门服务应用Sprig就瞄准这两个痛点。首先,它的页面上只有有限的选择;其次,它保证在20分钟内送达。Sprig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外卖应用,它自备中央厨房,一切餐食都是自家厨师烹饪,更像是一个互联网化的餐厅。
从“送货上门”到“送人上门”
虽然美国是O2O的发源地,但是演变到今天,O2O已经变成了On-Demand(按需服务)的概念,线上下单、线下服务,除了送餐上门,更时髦的是“送人上门”。
譬如把“龙门镖局”做到线上的Bannerman,用户只需提前在网站填写地址、预约时间、说明安保用途,Bannerman就会在30分钟内派出受过培训的肌肉男保镖保护用户安全,收费是35美元一小时,比同类服务可要低很多。
大部分从业者都是自由职业者的美妆行业,非常适合按需服务的模式,因此Glamsquad和Vênsette就顺势展开把美容服务送上门的业务。当没有人陪家中宠物玩耍的时候,Swifto会帮用户找到遛狗的人。创业者尝试着用更轻的方式聚拢行业资源,使得消费者和服务者都更为自由。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使用了“按需服务”这个概念的企业,都活得很好,纵然它一度是共享式经济的鼻祖,也难逃黯然下线的厄运。
2015年7月31日,美国家政O2O鼻祖Homejoy宣布关门。Homejoy旨在为房东提供便捷、高质量的房间清洁服务,消除上门家政的信息不对称。然而它却败于“家政工人是全职工还是合同工”的法律纠纷,当专职清洁工人要求享受跟正式员工一样的福利时,加重了公司的运营负担。
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家政服务这个领域,在进行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会遇到特有的困难。因为家政服务是一份极度需要信任感的工作,当房东对工人满意的时候,更倾向于将交易转到线下,与工人建立长久的服务关系。跳过Homejoy之后,双方发现交易成本更低。